胃腸健康的人,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關於「胃」的健康,4大你...

胃腸健康的人,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關於「胃」的健康,4大你需要持續注意的警訊!

2016-06-21, on 養身保健



前言

 

養好胃,身體自然變年輕!

想要年輕不老,不能只顧外表,不顧裡子,尤其腸胃健康主宰人體的營養供應,若消化吸收

力弱,免疫力下降,氣色自然不好,想要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現在開始關心「胃」的健康!

很多人都有胃痛、胃脹的毛病,尤其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常在外應酬、聚餐,容易吃得太多、太撐,都容易讓胃不舒服,所以醫院永遠少不了胃腸不適的急診病患。不過,胃不好的人多半認為胃部不適只是小毛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常得過且過,吞幾顆胃藥、胃乳片或是躺著休息一下就會好,事實上,都輕忽了胃部求救的警訊。

胃腸健康的人
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明,自我檢測胃是否健康的方法不難,三餐有胃口、有食慾,消化吸收好,體重沒有明顯變化,排泄也很正常,表示消化系統很健康。如果有食慾不佳、吃不下東西,胃部脹氣,心窩灼熱,上腹部疼痛,半年內體重增減10%以上(沒有刻意減重),排泄功能不順(不論是1天排便多於3次,或3天沒有排便,甚至大便質地不佳)等狀況,都有可能是胃不好的徵兆。

首創新谷式大腸內視鏡插入法,為胃腸內視鏡學先驅的新谷弘實(ShinyaHiromi)醫師曾說過,人的年齡有3種,出生年齡、心理年齡及腸相年齡,從內視鏡即可看出一個人的胃腸黏膜狀態。健康的人,胃腸的外觀非常良好,腸相難看的人,表示腸道很髒、有糜爛現象,健康情況不佳。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級醫師陳邦基認同腸相年齡的說法,表示:「胃腸健康的人,消化吸收良好,營養能夠供應全身,人會慢老,甚至比身分證上的實際年齡來得年輕。」

國人常忽略胃痛
忍到受不了才就診延誤治療 

腸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約在人體肚臍以上的左上腹,胸部肋骨以下。胃有貯藏、攪拌及消化、排空功能,將吃進胃裡面的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再將大分子食物分解成小分子。腸有吸收、排泄、分泌、免疫功能,皆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

從胃部結構來看,吳明賢醫師指出,國人最常見的胃病包括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及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對於胃病的治療,陳邦基醫師觀察到國人習慣到藥局買藥改善病情,常忍到承受不了時才到醫院就診,從門診的人數比例來看,可了解目前胃疾的比例:

  1. 胃食道逆流:100位患者中約有20位。
  2. 消化不良:100位患者中約有10位。
  3. 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100位患者中約有5位。
  4. 其他胃疾:包含慢性胃炎、胃癌等。

 

4大警訊
需要持續注意

很多人都有胃部不適的經驗,到底何時要立即就醫?吳明賢醫師表示,如果胃疾合併血壓、心跳、體溫的變化,像噁心嘔吐時會出現心悸、流冷汗、血壓飆高等症狀,最好盡速就醫治療。若有以下症狀,也請注意程度是否惡化。 

症狀1食慾不振

胃口變差,吃不下東西,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多數人直接認為與胃腸毛病有關聯,然而,食慾變差的原因很多,從情緒性的因素到其他器官的疼痛、發炎、癌症都有可能讓食慾變差。

小提醒情緒影響胃口很常見,若情緒恢復以後,仍有吃不下東西,且長達1~2週的情況,最好就醫檢查,以釐清原因。

症狀2胃脹氣

是指氣體積聚在胃部,引起脹脹的不適感。陳邦基醫師表示,有時會與下腹部的腸脹氣混淆,所以要先確認是哪一個部位。分辨關鍵是以肚臍為分割點,肚臍以上的上腹部脹氣是「胃脹氣」,肚臍以下的下腹部脹氣是「腸脹氣」。

胃脹氣原因很多,很可能是吃了易產氣的食物,或吃飯太快、吃了太油膩的食物引起,還有些人是乳糖不耐症或大腸激躁症所致。吳明賢醫師指出,脹氣也有可能是腹部積水或肥胖油脂造成,務必要先了解原因。

小提醒:胃脹氣可能是偶發,有時會持續一週以上,若嚴重影響到飲食、睡眠,就必須就醫看診。

症狀3噁心與嘔吐

噁心是一種將要嘔吐的不適感,而嘔吐,是上腹部要用力將胃裡面的東西從嘴中噴出來,經常是不自主的一種動作,且會伴隨噁心感。吳明賢醫師表示,胃腸功能不好時,通常伴隨噁

心嘔吐的症狀,但仍然常見於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像糖尿病、尿毒症、神經性疾病、中樞不平衡的眩暈,甚至腦瘤、肝膽發炎都會出現噁心與嘔吐症狀。

小提醒:噁心與嘔吐原因很多,若持續進行,甚至愈來愈嚴重,像嘔吐且發燒超過48小時、嘔吐物含有鮮血、深咖啡色內容物時,就必須立即就醫治療。

症狀4腹部疼痛

腹部疼痛不見得都是胃的問題,陳邦基醫師表示,臨床經驗中,很多民眾會將上腹痛的胃痛與下腹部的疼痛混淆,必須先釐清疼痛位置,胃痛是指肚臍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疼痛。確定胃部疼痛後,還必須記錄疼痛時間及頻率,是餓了會痛,還是吃飽後會痛,或是晚上睡覺後痛到醒?以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

★小提醒:每個人對腹部疼痛都有主觀的認定,描述上也有不同,所以會有悶痛、刺痛、痙攣痛、脹痛、絞痛、抽痛等痛法,若是疼痛頻繁及持續進行,甚至痛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時,絕不可拖延,應盡速就醫。……(採訪整理/梁雲芳、楊育浩)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養好胃,身體自然變年輕!》一書

 

【更多資訊請上《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