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易怒恐是憂鬱症未就醫害身心
2018-08-11, on 健康小貼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一名14歲的國二男生,由家長陪同至身心科就醫。原來男學生這學期情緒不穩,表現易怒又不耐煩,連關心吃飯、洗澡都默不回應,甚至有時生氣到用力甩門,躲進房裡,在校成績直直落,上課經常趴著睡覺。針對案例的易怒情緒需先鑑別診斷,是否面臨人際學業壓力,同時排除對立性反抗症、注意力不足或發展性疾患等,還需留意國小階段的情緒表現有無異樣。
發現上述案例在國小3、4年級時就常因小挫折而過度憤怒,撕毀考卷、用拳頭搥書桌,極有可能是「侵擾性情緒失調」,導致易怒的情緒更嚴重,家長內心掙扎很久,才帶來身心科看診。經過評估診斷出個案目前有憂鬱及焦慮傾向,經家長和男學生同意以藥物治療,服用2個多月後易怒情緒獲得改善。
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身心科 可能因人際、感情、家庭等問題
青少年罹患憂鬱、焦慮症,有增多的潛在趨勢,家長的細心觀察更重要。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科主治醫師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情緒失調,如未能及早就醫評估,恐會影響未來身心發展及人際交往,更嚴重可能出現自我傷害或濫用藥物的情形。
近幾年來在身心門診中,有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可能是人際焦慮、感情困擾或家長管教等問題,獨自或朋友陪同看診。也可能是學校諮商單位的轉介,經身心診斷鑑別後,給予正向開導,有些個案無需用藥。治療同時讓家長和小孩都接受諮商,引導正向的親子關係和教導如何因應情緒、挫折。
青少年憂懼、焦慮症未就醫 恐影響成年自信、人際
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的叛逆可能是成長的歷程,也可能是環境適應的問題或行為、情緒障礙所致,當已影響日常生活常規,建議儘快尋求醫療的協助。隨著社會的開放,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日益複雜,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勢必增多,家長或學校師長應更加細心觀察。
青少年型的憂懼症和焦慮症如未能及早就醫,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身心發展,從身心醫學的臨床研究發現,成人後恐會影響個性的發展,工作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由於長期處於情緒失調,更可能深陷濫用藥物的不良習慣。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