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牙齒是維持生命的第一道關卡|《90%的病,從牙齒開...

不可不知!牙齒是維持生命的第一道關卡|《90%的病,從牙齒開始》

2015-06-07, on 養身保健



-------搶先試閱-------

牙齒是維持生命的第一道關卡

因蛀牙感到疼痛時,會強烈意識到牙齒的存在;刷牙時牙齦出血,則會害怕有牙周病而照鏡子觀察牙齦;感冒時會感覺牙齒浮浮的相當不舒服。

牙齒就是這樣,健康的時候幾乎忘記它的存在,身體不舒服才覺得不對勁。

牙齒的基本功能是咀嚼食物。人是雜食性動物,光是主食就有米飯、麵包、義大利麵、北非小米︵庫斯庫斯︶等,即使地區不同也會吃碳水化合物。配菜會攝取肉類、魚類、貝類等蛋白質。再加上蔬菜水果,我們將各種不同的食物放進口中,仔細咀嚼後納為己用。

消化吸收是維持生命所需的循環,而牙齒扮演的角色正是第一道關卡。

萬一沒有牙齒會變怎樣呢?首先我們沒辦法吃比較硬的食物,等於不能享用鮮嫩多汁的牛排,更不用說香酥的仙貝,吃蘿蔔乾再也感受不到清脆嚼感。我們只能吃軟爛或是液態的食物,用餐選擇大幅受限。

雖然世界上有極少數的人對美食無感,但大多數人和親朋好友大啖美食後會感到滿足。沒有牙齒就會喪失這項樂趣,使人感到萬分淒涼。

 

「消化」和「思考」都要靠牙齒幫忙

對身體而言,用牙齒咀嚼食物也是很重要的事。徹底咀嚼食物可讓口腔充滿唾液,唾液中有澱粉酶酵素,能幫助消化米飯等碳水化合物,減輕腸胃的負擔。沒有牙齒咀嚼,口腔就不能分泌充足的唾液,導致消化不良並增加腸胃負擔。

進食取得熱量是所有動物生存的基本要件,因為連思考也需要熱量,所有器官中大腦消耗最多熱量。男性大腦平均重一三四○克,女性平均一二四○克。體重六十公斤的男性,腦部約佔體重的二十三%,但卻消耗三十%以上的熱量。因此為了讓腦部靈活運作,我們必須進食補充熱量。

想有效率地補充熱量,就要透過牙齒仔細咀嚼食物,所以牙齒才會這麼重要。

 

牙齒分工精細,少一顆牙就不能徹底消化食物

不同食物會用不同的牙齒咀嚼,除了咀嚼以外,還能混合唾液幫忙消化碳水化合物等,具有各種功能,因此不管缺哪顆牙都無法好好咀嚼。

牙齒形狀會因應功能有精細的分工。高爾夫球桿也有開球桿、球道木桿、鐵桿、推桿等,依據地點與距離使用合適的球桿擊球。打高爾夫球時沒有人會覺得有開球桿就不必鐵桿。同樣地,我們也需要不同功能的牙齒依照需求發揮作用。

和高爾夫球桿不同的是,球桿可以個別使用,但牙齒則是整組上場,殘缺不全便無法發揮原本的功能,即使少一顆牙也會對功能造成影響。

牙齒的結構中,白色的牙冠佔了三、四成,剩下六、七成則埋在牙齦與齒槽骨中。牙齒大部分都埋在牙齦,由看不見的部分穩固支撐。

其實生命的循環是由牙齒建構而成。血液從心臟送出後,會通過顎骨的血管進入牙齒。牙齒內有神經、動脈與靜脈,動脈會帶來營養與氧氣,而使用後產生的廢物則透過靜脈回送。在不斷循環之中支撐身體的運作,宛如一個小宇宙。

 

缺牙置之不理,罹患失智症機率增加三倍

日本有句話是﹁糊塗活到老,不如爽快一死﹂。聽起來有點荒唐,但這句話是希望人們在神智清醒、活動自如的情況下迎接死亡並走得乾脆。

日本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齡化社會,二○○五年的統計指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二十‧○四%,達到歷史高峰。但這項趨勢延續到二○二五年,會超過總人口的三十%,代表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對老年人而言﹁糊塗活到老,不如爽快一死﹂是共同又實際的願望。

如果你最近比較健忘,記得對方的長相卻想不出名字;孩堤時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卻想不出昨天做了什麼,一週前的事更忘得一乾二淨。這樣難免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要怎麼做才能擺脫失智的擔憂呢?

失智老人缺牙愈多,大腦萎縮愈嚴重名古屋大學醫學研究所的上田實教授,曾在安養機構進行一項調查。他比對缺牙和沒有缺牙的人,藉此探索牙齒與腦部的關連。調查對象為七十八位健康老人、三十九位患有腦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老人,以及三十六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分別詢問他們的牙齒數量以及開始掉牙的時間點。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和健康的人相比,牙齒數量只有平均值的三分之一,保有原生齒的比例非常低。而且他們使用假牙的頻率也只有健康老人的二分之一,許多人牙齒掉了也不在乎,沒有安裝假牙。令人驚訝的是阿茲海默症老人當中,牙齒數量愈少大腦萎縮愈嚴重。

另外,阿茲海默症老人開始掉牙的時間比健康的人提早了二十年。上田教授根據這項調查作出結論,如果較早開始掉牙並置之不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高出統計值三倍。

這份可怕的調查數據顯示,掉牙後沒有適當處理,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

 

咬合不正使大腦萎縮,提高失智風險

「咀嚼」需要牙齒通知大腦不斷發出指令只要把食物放進嘴巴,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開始咀嚼,但嘴巴並不是毫無章法亂動一通。

食物進入口腔後,牙齒與舌頭會察覺並透過神經系統通知大腦。大腦再依據收到的資訊,命令嚼肌以適當的壓力和速度咀嚼。因為這些資訊頻繁往來口腔與大腦,我們才能順利咀嚼。

但如果食物混著沙子或石頭等異物,受器會立刻感測並通知大腦,命令嘴巴張開以免咬到硬物。這種看似不經意的張嘴行為,其實和腦部有緊密的連結。

 

牙齒少的人,大腦反應比較慢

咀嚼不只是嘴巴的事,也會影響消化、循環、呼吸、肌肉活動、內分泌等,對全身各器官帶來影響。牙齒是細膩且重要的資訊收集站,如果咬合不正,無法發揮完善的功能會怎樣呢?

日本東北大學齒科研究學系的渡邊誠教授,其研究小組針對七十歲以上老人分析牙齒與認知障礙的關連。

他們對一一六七位老人進行健康檢查,實施MMSE︵測量認知障礙程度的聽解測驗,三十分為滿分︶並分析測驗分數與牙齒數目的關連。

拿到二十八分以上的正常組有六五二人、二十二~二十七分的認知障礙高危險組有四六○人,而二十一分以下的疑似認知障礙組有五十五人,再比較各組目前剩下的原生齒數目。

正常組平均有十四‧九顆、認知障礙高危險組有十三‧二顆,相較之下疑似認知障礙組只有九‧四顆。結果顯示牙齒數量愈少,認知障礙愈嚴重。

此外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拍攝一九五位老人的腦部,可以看出牙齒咬合愈差、上下排牙齒接合部位愈少,腦部和記憶密切相關的部位,以及與計算、思考、空間感等高層次功能相關的大腦容積明顯較少。

 

咀嚼能幫助提升記憶力

我們還發現仔細咀嚼能增加流向腦部的血液,讓腦部溫度提高○‧二度,並增加膽囊收縮素的分泌以增強記憶力。

咬合不正的話,與記憶力相關的腦部便無法順利運作。因此會造成記憶力衰退、話到嘴邊卻忘記對方姓名等情形。常出現這種狀況會使人擔心自己是否失智。

或許您很難接受少了幾顆牙或咬合不正,居然會讓腦部的記憶區停止運作,但這是不爭的事實。牙齒脫落且置之不理,無法仔細咀嚼,會提高失智風險。

請用舌頭探索自己的口腔,如果缺牙導致牙齦出現許多空位,代表失智症的開關就藏在口中。

---本文摘自《90%的病,從牙齒開始》一書,采實文化 

預防致命疾病,掉牙使全身健康惡化的真相...

 

──不能忽視的「牙齒」危機,牙醫沒說的恐怖真相!──

這些疾病全部與牙齒有關

↓↓↓↓↓↓↓↓↓↓↓↓

失智症、心肌梗塞、動脈硬化、早產、糖尿病

腰痛、頭痛、全身痠痛、肥胖/代謝症候群肺炎、敗血症

  

【預防致命疾病,你一定要知道的保牙新觀念!】

小孩蛀牙的細菌,來自大人的口腔

缺牙罹患失智症機率多三倍

牙周病會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加重糖尿病

肩頸痠痛、腰痛和「咬合」不正有關

防止蛀牙與牙周病,唾液比牙膏更有效

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成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9%,兒童平均蛀牙數為2.5顆,比世界平均值1.67顆多了一半。長期與牙周病為伴,牙齒會在某天一口氣掉光;小時候蛀牙、長大後也會是蛀牙的高危險群,年紀輕輕就會失去牙齒。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