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魚「混」油?小心保健不成反傷身!...

誤食魚「混」油?小心保健不成反傷身!

2015-03-26, on 養身保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彰化縣衛生局日前抽驗10件市售深海魚油軟膠囊,其中8件魚油含量與包裝標示不符,半數魚油含量偏低,衛生局懷疑業者「混油」,健康食品的食安風暴也引起消費者恐慌。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指出,由於漁獲量短缺,在魚油原料成本調漲,但又不想提高產品末段價格的情況下,就有廠商將魚油原料混合玉米油在市場上販售!因魚油膠囊顏色外觀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消費者不易察覺,導致純度低的魚「混」油產品充斥市面。

如何辨識魚油純度?趙順榮表示,「純正」魚油裡含有魚體油、Omega-3,所以Omega-3的比例就相當重要。例如一顆魚油含量1000毫克,Omega-3純度為30%,這顆魚油所含的Omega-3即是300毫克,亦即300毫克為有價值的Omega-3,而700毫克為魚體油。一般來說,Omega-3含量在50%以上的即可稱為高品質(價值)魚油,若廠商於外盒皆無明確標示,消費者就必須要考慮產品的品質了!若是來自品牌大廠的魚油,一定會有原廠出廠的檢驗報告,也就是COA,上頭載明產品出廠的品質狀況,包含產品純度(含Omega-3/DHA/EPA)、重金屬含量,戴奧辛檢驗等,所以從COA即可以了解產品純度及品質。

不過,趙藥師也強調,即使有原廠出廠檢驗報告,也未必與最終產品相符,所以廠商必須自主檢驗產品,消費者食用才有完整保障!而在定量檢驗的部分,廠商可以檢驗魚油產品的Omega-3或EPA、DHA,來證實產品的實際含量與外盒相符,這也是消費者可以判斷魚油純度的依據之一。此外,還需特別注意塑化檢驗,由於魚油原料進口可能是使用塑膠桶裝或鐵桶裝,使用塑膠桶裝的魚油原料,就可能會有塑化劑的問題。

除了魚「混」油疑慮,趙順榮也提醒消費者,注意魚油的重金屬汙染問題。由於海洋汙染嚴重,來自大型魚類萃取的魚油,海洋毒物重金屬汙染機率高也較嚴重;而來自小魚萃取的魚油,由於生命週期較短,相對安全性也較有保障。

趙順榮藥師指出,魚油的萃取有兩種方式,一為使用有機溶劑萃取,一為使用獨特分子蒸餾的方式萃取,前者有有機溶劑殘留的疑慮,且無法分離重金屬,但由於萃取成本較為低廉,故會直接反應在原料成本上;後者則是必須使用大型精密儀器,以蒸餾方式萃取魚油,同時亦可分離有害的重金屬及毒物,成品較為安全,但是相對的原料成本亦會高出許多。

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購買魚油產品,務必張大眼睛,仔細辨別產品魚油來源;趙順榮藥師建議, 選擇10公分以下小型魚,添加足量維生素E,可降低魚油氧化、維持穩定性,並以蒸餾萃取出精純優質的魚油,通過「國際品質認證之微生物、重金屬檢驗、有機溶劑檢驗、塑化劑檢驗及成份定量檢驗合格」,或認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產品,如此才能購買到安全無虞的魚油產品,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34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