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緒養生保持在中庸之道...

用情緒養生保持在中庸之道

2017-07-05, on 紓壓良方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文章出處:魅麗雜誌118期 2017/07

以心養情 與時俱進

嚴定暹

說起話來不疾不徐,氣質優雅的嚴定暹老師,對於《易經》、《孫子兵法》及各中國經典有深入的研究,常在廣播節目中分享中國古老的智慧,有些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可以套用在不同時代中。有些學問需要與時俱進,跟著時間不斷地改變。

關於養生,現代資訊發達,資料自四面八方,昨天提出的健康理論,今天就被推翻了,容易人心惶惶,沒有一個可以依歸的標準答案。而這個心情無法安定下來的狀態,反而對健康有最大的影響。嚴定暹說明:「在中國文化裡,中醫的價值體系裡認為『人一定是情志有病,才會肉身有病。』當你的情跑出了正常軌道時,就容易生病。」

 

情緒養生

保持在中庸之道

所以情緒心念很重要,想要養生,除了肉身的鍛鍊與營養,更要把心的頻率調整到正確的位置。嚴定暹舉例:「《中庸》裡講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的本意是『心』,意思是我們應該要把心念表現得恰到好處。」

就像西方研究「情緒商數(EQ)」的學者高曼博士,也曾經提到好的情緒管理不是不發怒,而是正確發怒。嚴定暹進一步說明:「如果你遇到一件很生氣的事情,在發怒前先考慮一下,這個怒氣發了,能不能解決問題。如果發怒,全天下可以都聽我的,事情能夠解決了,那就發吧。如果我發怒,別人都不當一回事,那麼就不要發了,節省精神。」

除了怒氣,開心的表現也要恰當。就像是《禮記》中「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如果我遇到開心的事情,但身邊的人正遇到難過的狀況,我的高興就應該要適當收斂,不要傷到別人。這也是「發而皆中節」的意思,讓心志不偏離中道。

除了可以應用在對外的待人處事上,也很符合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照顧。嚴定暹指出,「以情養生」,就是每一件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所以《黃帝內經》提到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情,就是你沒有把你的情調到適當的位置。當我們發乎情,止乎禮,就不會佛家講的「求不得苦」,因為想要而有大喜大悲,患得患失。

嚴定暹提到很多人不理解中國文化,以為文學經典的境界都很高,其實這些經典文化的學問都很實用。「農人靠種田生活,工人靠做工。知識分子以人情為田。」因為過去知識分子大多擔任管理者,你要懂人情,人家才會聽你的。所以《紅樓夢》才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以中國人講的學問不是要讀很多書,而是要懂人情世故。

從能理解自己的情,到管理自己的情,才能進一步做到理解別人的情,管理別人的情。不能任性放縱自己的情欲,不在乎別人。《世說新語》中也提到「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就是提醒大家要「發乎情,止乎禮。」

 

安於自己的年齡

享受當下

除了心態上的接受與調整,生活上也要好好保養,才會老得慢。已步入耳順之年,皮膚依然細嫩白皙的嚴定暹,也分享自己的保養方法:「我的保養就是按時生活,在十一點前入睡養肝,維持簡單正常作息的保養,但是不要因為每天照鏡子看到多一根皺紋就覺得很有壓力,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如果年紀很輕,但對生活沒有熱情或旺盛的企圖心,他就提早老了。」

現在在美容或身體保養上,常常看到「逆齡」二字,許多人希望透過努力可以扭轉歲月,讓自己不要老。「老是必然的,只是老的速度快或慢而已。」嚴定暹認為人生每個階段有該階段的意義,所以孔子他每個年齡都有個反省:「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比起不老,更重要的是每個年齡該做的功課都做到了。除此之外,嚴定暹認為:「如何優雅地老去更重要。」也特別推崇錢復的夫人田玲玲女士,無論幾歲都一直都保持著優雅的狀態,與她相處的人只會感受到她的優雅,不會特別注意到歲月的影響。

 

嚴定暹Profile

*    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

*    中華華美媒體傳播協會理事、漢聲電臺「字裡行間」節目主講人、NeedsRadio全球華人廣播網「易起幸福」節目主講人

*    著有《讀懂易經》、《讀懂孫子兵法》、《笑談易經》好優文化出版;《山重水複必有路-活用孫子兵法》、《不信好命喚不回-易學命理淺談》天下文化出版

 

【《魅麗雜誌118期/七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