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舌頭也被騙了嗎?你以為這些才是真正的美食,殊不知...你...

你的舌頭也被騙了嗎?你以為這些才是真正的美食,殊不知...你正在把一堆化學製造的鬼東西吃下肚!?

2016-11-18, on 養身保健



食物添加的是天然香料?別傻了!

在味好美科技創新中心的四樓,是以化合物破解「需求狀態」的地方,調香師就是在這裡工作的。其中有位留著棕色頭髮、穿著白色實驗室長袍、戴著護目鏡的女性調香師,向我解釋她是如何完成工作的。

她正在製作仿肉桂。一開始用到的是基本味道(你可以想成是肉桂的香草醛),那是如琴酒般的澄清液體,叫做肉桂醛,聞起來像是做了太多整型手術的肉桂:它能吸引青春期的男孩子,但是味道誇張且缺乏深度。

她用長長的吸量管吸出多種「絕對機密」的澄清液體(也就是「特色香氣」),

開始一滴一滴地增加肉桂醛的複雜性。剛開始有某種香氣聞起來像菸草,然後是木頭的味道,接著是橘子味,最後是介於薄荷和尤加利精油之間的味道。調配得出的結果雖然不如真的肉桂那般圓融細緻,但是這種東西便宜多了,而且我聞的時候依然覺得心情愉悅、溫柔親切而貼心。如果沒有真的肉桂加以比較,我可能認不出這是仿冒品。

如果用燒杯中裝著的仿肉桂為燕麥棒或是速食蘋果燕麥粥調味,包裝袋背面會將之註明為「天然香料」。怎麼可以這樣!你可能會這樣想,有著碩士學位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通風櫃中,用一堆純粹的化合物所調配出來的混合物,哪裡稱得上是「天然」了!

 

(你吃到的香味,說不定都是從實驗室裡出來的...。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這是有原因的。就像是可以用來自松果的萃取物製造香草醛一樣,其他的香味化合物,例如那些在蘋果、草莓、胡蘿蔔等中發現的化合物,通常也可以在其他天然、而且往往很便宜的材料中發現,例如樹葉、樹根和酵母菌。

很久很久以前,在非常遙遠的工廠中,進行過許多許多的化學實驗,這些化合物都衍伸自「天然」的化學過程,像是使用化學溶劑、酵素,或是加熱;而純化的過程更是「天然」,例如蒸餾。許多時候,放在燒杯中的不論是人工或是天然的香料,它們的分子都完全相同。事實上,「天然」這個詞和最終產物沒有任何關係,

它只是指「產生最終產物的過程」而已。

用來自石油與工業化學的產物,來製造「非天然」的香料化合物,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還更便宜。但是如果你用這種方法,那麼在食品成分上就應該必須標明「人工調味料」。

味道化學家通常認為「天然香料」的這種觀念非常荒謬,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天然」這個詞會讓他們聯想到生氣勃勃的森林或是茂密的果園,因此,對於負責行銷的人而言,「天然」這件事非常重要。

 

(確定你吃的草莓果醬,是真的用草莓做的嗎?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你吃的草莓不是草莓

現在,輪到我上場了。調香師拿個燒杯給我,裡面裝滿某種香料,聞起來像是

汽油裡還加鉛的那個年代所生產的草莓口味泡泡糖,他要我改良這種香料。

這個挑戰與肉桂和香草都不同,因為草莓混合了將近四百種的氣味分子,其中沒有一種單獨聞起來像草莓。我必須先從許多透明液體狀的香味化合物中選出

三種,再用滴管裝在小玻璃瓶中。有一種聞起來像是燒焦的蔗糖,另一種像莓果。

第三種很特別,有鮮活的青草味,能安撫情緒,宛如來自天堂的胡蘿蔔汁。第二次聞的時候,讓我想起剛修剪整齊的草坪,味道之強令人驚訝。我一直把鼻子靠近瓶子邊吸聞。這種化合物叫做順—3—己烯醇,它還有另一個漂亮的名字叫做葉醇,在一九六○年代早期,這種化合物讓草莓香料的味道更好聞了。「你是從哪兒拿到這玩意兒的?」我問道,打算要訂一箱。

調香師拿了一本叫做︽阿魯德香料與香水材料︾的書給我,看起來有點像香料的電話簿。我在第一百八十七頁找到了順—3—己烯醇。一共有五十七家製造公司,包括先進生物科技公司、陶德公司、迪芒奇、Eramex 和天然優勢公司等,都在生產一桶又一桶的順—3—己烯醇。

這些公司在人造香料的食物鏈中,渺小如浮游生物,在州際公路旁那些不起眼

的建築物裡,大量製造著香料化合物,然後賣給上層的奇華頓風味香精公司、國際香料公司、德之馨、瑞士芬美意食品香料公司,甚至包括味好美(該公司在香料食物網中,只能算是條小魚)。這些公司買入香料化合物,一滴滴精確地加入其他香料化合物混合,直到混合物散發出與真實食物驚人神似的味道,只不過其中沒有半點來自該食物的成分。

最後這些精確的混合物會送到食品加工廠,然後加到雞肉、豬肉、優格、馬鈴薯片、果汁飲料和糖果等各種食物中。接著,這些食物由卡車車隊運送到餐廳或是超級市場中。最終,這些化合物落入你的口腔和肺臟中,只有極少數會進入鼻腔,刺激氣味受體,然後這段旅程才算完成。

 

(真食物還是假食物?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欺騙感官,取悅味蕾

從一九一八年起,美國農業部開始追蹤香料的消耗量,那時美國人每年平均只會在餐點上灑上半磅的香料。到了墨西哥玉米片口味的多力多滋上市那年,用量變成了三倍,也就是一磅半。到了一九九七年是三磅。現在則已經上漲至三磅半,多出了五○○%,速度實在快得驚人。一百年前,美國人平均一年用到的香料可以一手掌握,現在則需要桶子才裝得下。

但在一九一八年時,還沒有人追蹤香料化合物,因為沒啥好追蹤的,當時相關產業還處於嬰兒階段,只賣水果糖漿、香料萃取物,以及一些從實驗室製造出來的東西,像是香草醛之類的。但是到了現在,合成香料幾乎已經滲透到所有餐廳以及超市的每個貨架上。

「工業生產」的食物,例如雞塊、或是需要重新加熱的豬肉三明治,都用到

許多調味料;而其他所有的真食物同樣也沒少用。像是泰森食品公司(Tyson)的「全天然春雞」,雞隻販售時毛已經拔光,看起來活像個光溜溜的胖嬰兒。在包裝上看不到濃烈的美國西南部風格調味料,沒有墨西哥煙燻辣椒,也沒有亞洲風味,但是牠同樣接受了如玉米片般的處理,成分中寫著「雞高湯含量多達十二%」,這個高湯中就含有「天然」調味料。另外,普度食品公司(Perdue)販售的「軟嫩美味全雞」也是如此,這些雞之所以會有味道的原因之一是用了塑膠袋真空包裝,但也得「歸功」某個實驗室中不知名的調香師。甚至連生的全雞也都經過加工處理,好引誘你的感官。

不只雞肉這樣。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的烘烤用豬肩肉是塊粉紅色的瘦肉,裡面含有豬肉高湯和「天然調味料」。荷美爾食品公司(Hormel)的「軟嫩原裝豬小里肌肉」(這也是生的)並不像包裝上說的那麼「原味」,其中「含有高達三十%的調味解決方案專利」,包括了酵母菌萃取物、天然調味料、豬肉高湯,以及雙乙酸鈉(一種白色結晶粉末,嘗起來像醋)。即使是血淋淋的牛排,看起來也「新鮮」到好像迫不及待要跳上烤肉架,在它包裝上的材料標示為「牛肉與天然香料」。

只用到鹽和胡椒的時代已如同前寒武紀那般遙遠。在味好美「烤肉良伴」(Grill Mates)系列產品的「烤雞肉調味拌料」(Chicken Rub)中,含有洋蔥、黑胡椒、紅辣椒、鼠尾草、大蒜、紅糖、檸檬皮、紅辣椒粉,以及「天然」調味料。

現在食品公司會針對特殊的感覺受器設計調味料,像是味好美的「隨手調味包」(Bag’n Season)系列,針對的是鮮味受器(含有酵母菌萃取物、圓酵母、肌苷酸二鈉和鳥苷酸二鈉)、甜味受器(蔗糖、糖蜜和固化玉米糖漿),以及鼻子中

四百多個香味受器中的任何一種(天然調味料,即味好美的瓶裝香料系列只含有乾燥的香草和香料。)。

不只味好美這樣做, 陶器美食家(Crockery Gourmet) 的「豬肉綜合香料」(Seasoning Mix for Pork)使用的調味料更多,包括了水解大豆、玉米、小麥蛋白、蔗糖,以及各種天然和人工香料。

杜肯公司(Durkee)的「牛排調味粉」(Steak Dust)則含有天然香料,以及攻擊鮮味受器的集束炸彈:水解玉米、水解大豆、水解小麥蛋白、水解酵母菌萃取物,再加上肌苷酸二鈉和鳥苷酸二鈉。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舌尖上的騙局:找回食物真原味!人工假味與無味食物正讓我們上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