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拔罐的後果嗎?這些健康常識值得收藏!...

你懂拔罐的後果嗎?這些健康常識值得收藏!

2014-11-27, on 健康醫療



本文導讀:許多人對於拔罐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拔罐後留下的印記是一種語言,傳達人體的疾病所在。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

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 .

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

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

皮膚微癢——風邪、濕症 

水泡、水腫、潮濕——寒症、濕氣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濕重 

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鬱

潮紅、淡紅——虛症

局部很快恢復原樣——說明快痊癒

 

1。如果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係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係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髒腑異常或存在病情。(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7。走罐或吸拔罐後,沒有罐印(或不明顯的),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輕。當然,如取穴不准時也會拔無罐跡。也不能以一次為準,應該多拔幾次確認是否有症症。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體內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映。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為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 

11。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12。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13。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淤證。

14。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證。

15。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防閒時多刮刮背,疏通經絡。

 

附:拔火罐的介紹

 

拔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注意事項:

① 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② 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佈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出水泡:

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處理方法:小水泡不需要處理,防止感染待其自然好就行了;

大水泡就得用消毒針將其扎破,敷上消炎藥,防止感染,注意衛生,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如果水泡過大,數量多建議去醫院找醫生處理。

來源: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