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族」社會疏離家族治療可改善...

「繭居族」社會疏離家族治療可改善

2018-04-14, on 健康小貼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20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拒學,大多躲在家裡。志傑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一開始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沒有朋友或任何人際關係。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父母拒絕,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有威脅意味的訊息。

「繭居族」足不出戶 即便與家人溝通也稀少

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表示,上述個案狀況呈現「社會退縮」狀態,是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きこもり;英語: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標準,「繭居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根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有60至100萬繭居族,其中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

「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也是「繭居族」。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

家族治療也可營造有利環境 引導孩子接受治療

李嵐婷醫師說明,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治療依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非常稀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

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原因,而是探索問題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家族治療把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