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照悲歌」不再發生...,台大醫師教妳「8種」處理方式,...

讓「長照悲歌」不再發生...,台大醫師教妳「8種」處理方式,面對長輩逐漸老去的壓力...

2016-10-03, on 健康醫療



照顧者的心理層面──心理上如何調適?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當長輩生病時,照顧者在精神上會承受什麼樣的衝擊?心態上要如何調適?才能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當知道親人生病,而需要擔負起照料的責任時,一般人都會感到惶恐、緊張、焦慮與不安,不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仔細探究起來,這些負面情緒的形成都與壓力有關,特別是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要一個人突然面對這些壓力,難度真的很高。

來自疾病的壓力

光是疾病本身,就會給照顧者帶來很大的壓力,例如不知道疾病的進程、對於後續的處理與治療不清楚、不曉得治療成功的機率有多大、不曉得還要治療多久、要怎麼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或者是面對親友們的詢問與建議,要如何因應?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不要怕問醫師問題

當遇到與疾病有關的問題時,最簡單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問題一條一條的寫下來,然後與醫師討論。

通常在醫師解釋後,很多疑惑都可以獲得解決。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當自己知道的越多,心中有個底,越不會緊張與害怕,所以不要怕問醫師問題,對於親人的疾病,無論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問醫師。

處理方式二:請醫師召開「病情說明會」,向所有家屬說明病人病情

如果兄弟姊妹或親戚很多,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不知道要怎麼做決定,該怎麼辦?可以與醫師約時間,由醫師向全部的家屬解釋。如果病人方便,也可以一起聽。大家一起聽,一起討論,有問題,當場提出來,由醫師解答。

根據我的經驗,在「病情說明會」後,不同的意見都可以獲得整合。家人們對於病人的後續治療,也會有比較一致性的看法。

如此一來,照顧者就不用獨自煩惱接下來要怎麼辦,也不用承擔親友們過度關心所帶來的壓力。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角色改變的壓力

我們每一個人,在平時就扮演很多角色,可以同時是女兒(兒子)與妻子(丈夫),也可以是媽媽(爸爸)與員工(老闆)。如果在這些角色裡,又突然安插一個新的角色──照顧者,我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會因此亂了調。

照顧生病的家人時,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從原本就緊湊的生活裡,擠出額外的時間來照料親人。

究竟是要縮短與另外一半,或小孩的相處時間?還是要調整工作時間?同事們可以接受嗎?老闆會同意嗎?要不要辭職?還是乾脆直接換工作?到最後,照料者常常身兼數職、疲於奔命。

如果伴侶、小孩或老闆又對這件事有意見,不能諒解,照顧者就算將睡眠或休閒的時間也一起賠進去,還不一定可以處理好,有時更會節外生枝,衍生出一堆問題。總之,到最後生活可能就是心力交瘁。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與全家人溝通,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面對這樣的困境,怎麼辦?首先,先與全部的家人談一談,讓大家知道「照顧病人」不是「單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要一個人去承擔全部的照顧工作是不可能的,因為照顧者要做的事情,並不單單只是陪伴親人這麼簡單,會有一堆繁瑣的事情,等著他去幫忙與處理,所以「照顧病人」需要全部的人一起幫忙與分擔。

處理方式二:家人不能視照顧者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即使支付生活費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而且其他家人在心態上也需要轉變,家人不能認為照顧者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有支付生活費用給照顧者,也是一樣。

照顧者需要大家的肯定與打氣,他才能從「照顧」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才不會對這件事情感到厭煩。

家中有人生病時,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被影響,但是,「主要照顧者所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更需要大家的體諒與幫忙。

處理方式三: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

最重要與關鍵的是,要能夠「溝通」出其他人可以輪流替代主要照顧者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每天與每週都有「固定」的休閒時間,可以讓他放鬆一下。

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是一定要有,因為這是主要照顧者可以真正休息,而且不被打擾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固定的休息時間對照料者這麼重要呢?這道理就與橡皮筋一樣。長期緊繃的橡皮筋,如果不適時的放鬆是會斷掉的。

所以照顧者需要可以放鬆神經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照顧者可以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陪小孩看電影、與伴侶吃飯、與朋友逛街、看書、喝咖啡、聽音樂、放空想事情、補眠或運動,而不會有任何的「虧欠感」,或是「罪惡感」。

不確定感的壓力

這個壓力形成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不知道還需要照顧親人多久,不曉得以後會變成怎樣,日子什麼時候可以回復原本的樣子等,種種「未知」與「不確定」的感覺,都會加重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處理方式:在心理上坦然「接受」擔任照顧者的角色,並思考將照顧者的角色,融入生活中

如果照顧的工作看起來不是短期就可以結束的事,那麼照顧者可能必須先轉變自己的心態。

如之前提到的,先在心理上接受這份突然被安插進來的「新角色」。先不要急著想擺脫它,先認清扮演這樣的「角色」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接著思考該如何把照顧者的角色融入平常的生活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新的生活」。

從排斥到接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但是這種心態上的調適與轉變很重要,先去接受、面對,然後處理,最後建立新的生活模式。

以前的日子是過去式,但眼前的日子卻是現在進行式,盡快熟悉這些新事務,安排新的作息表,就不會感覺好像天天都在算日子,對於未來也不會感到一片茫然。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來自病人的壓力

前面提到的都是照顧者本身的壓力,但是病人呢?病人有沒有壓力?有的,而且病人自己的壓力,往往會比照顧者還要來得大,但是這種壓力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罹患疾病不是病人本身願意的,他們也不想麻煩別人,或打亂家人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會有「健康失落」的壓力。

有時,治療的成果不理想,病人也會感到心煩、害怕與不安。他們也想早點找回健康的身體,可以早點回到以前的生活,所以病人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這種壓力,有時他們不是直接講出來,而是藉由「抱怨」或「生氣」等行為表達出來。

如果不曉得這些負面情緒背後所隱藏的意涵,照顧者就會感到委屈與失望,心想自己都忙成這樣了,從病人身上卻獲得這樣的回報。沒有感激,也沒有讚美,因此感到生氣與哀傷不已。

處理方式一:照顧者同理病人心中龐大又說不出口的壓力

遇到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這時,就可以思考病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是不是他的壓力也很大?還是他的身體不舒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或在治療上承受的壓力?

處理方式二:照顧者婉轉對病人表達,自己不喜歡被這樣對待

將這些事情通通想一遍,「想通了」或許就可以「釋懷了」。如果還是想不通或者心裡很憤怒、不平,那麼,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與病人聊一聊,婉轉的表達,你不喜歡被這樣對待,或是也可以由其他家人向病人轉述,這樣就可以緩解來自病人的負面回饋。

千萬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持續累積。情緒與地震一樣,偶爾把壓力與能量釋放出來,就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一直隱忍,不抒發,等到真的受不了,才一次爆發出來,那麼,造成的傷害會很強,到最後也很難彌補或挽回,例如我曾經看過照顧者帶著久病的家人一起自殺,令人唏噓不已。

有些病人的特質傾向容易有「負回饋」,例如比較強勢的病人性格,什麼事都要自己作主,這樣的病人,照顧者在照顧時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會比較大。但是,如果病人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好相處,或比較能夠體諒別人,那麼,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就會比較小。

另外,照顧者本身的教育程度也會與耐壓力有關,以照顧中風的病人來說,之前在香港的研究發現,如果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越好、知道的越多,他們越能夠理解中風後可能導致的後遺症,以及知道要怎麼去幫忙,或者讓病人學習新的生活技能,他們也比較能夠理解病人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在照顧病人時,感到憂鬱與挫折感的程度會比較少。

這份研究同時告訴我們,對於親人的疾病了解越多,越不會害怕,也會越知道怎麼去照顧病人,那麼,在照顧的過程,就越會降低挫折感。所以對於親人的疾病,如果有任何疑問,或對於後續的治療與照顧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讓醫師來幫忙你。

 

本文摘自寶瓶出版《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