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致癌?拜託看看這篇文別再讓酪農流淚了…
2014-10-21, on 健康醫療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日前網路謠傳牛奶會致癌的消息,僅引用單方面的論文就做出結論,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乳牛產乳、牛乳成分到致癌機制,這背後牽扯到相當多的科學理論與實務及許多酪農的心血,以下就網路文章內容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科學家找到了牛奶致癌及導致糖尿病的證據?
近期的學者研究顯示,青春期大量攝取乳製品、全脂乳與前列腺癌的相關性可能存在;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乳糖、牛乳、乳製品與前列腺癌兩者之間沒有關聯。對子宮內膜癌、膀胱癌、心血管疾病均顯示無直接相關,可能還有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另外有顯示攝取乳製品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另一篇研究顯示沒有證據證實牛乳、乳製品與乳癌有關聯。也有研究顯示牛乳與卵巢癌無直接相關。Crane等人綜合了許多研究報告,亦指出卵巢癌與所攝食的食物沒有關聯。而搜尋diabetes(糖尿病)也有增加、無關連,甚至降低致病風險的結果。
以上列舉的論文正反面都有,顯示牛乳與癌症、糖尿病不一定相關的事實,更可能根本不是因為牛乳導致的。
乳牛都打高劑量的賀爾蒙才會不斷的產乳?
網路謠言總是利用生長激素來大做文章,說乳牛一整年都會產乳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在作業上的確會對乳牛施打一些激素,不過乳牛為什麼一整年都會產乳在先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在這裡就介紹牛到底打了什麼激素。
美國 FDA 在 1994 年通過了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的使用,他是一種是透過生物科技合成的蛋白質,與牛自己產生的生長激素具有相同結構與功能。在乳牛產乳高峰前施打,使得產乳高峰可以維持,延緩產乳量下降的時間,以增加產乳,不過這在台灣、加拿大、日本、紐西蘭、澳洲、歐盟等是不被允許使用的。
以台灣來說,真要發生施打激素這件事情,會發生在使動物「發情同期化」。為了管理作業上的方便,發情同期化可以省去發情觀察的步驟,目前已有相關產品可以直接應用。原理大致上就是注射 GnRH(激性腺釋放激素),之後注射 PGF2α,有個固定的步驟,過程就不詳述。
如此一來,場內的乳牛下一個發情週期就會在同一個時間發生,就可以在同一時間配種。不過那藥1個劑量要價350元台幣,一頭乳牛的一個療程約需要1400元台幣,萬一同期化失敗就要重來一次,因此到底要不要花錢使乳牛群同期化也是一個課題,基本上看見母牛發情就會盡快配種。同期化跟產乳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同期化之後還是要經過人工授精、懷孕後才會開始產乳,並不是靠施打激素來讓乳牛產乳的。
牛乳中的IGF-1會致癌?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當生長激素進入肝細胞後,會使肝細胞分泌 IGF-1。IGF-1 能夠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神經修復、減少膽固醇、減輕高血壓症狀等功能。有研究顯示酪蛋白、IGF-1、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會有致癌風險,又牛乳中含有這些物質,因此有心人士就將三者劃上等號,牛乳=有激素=會致癌,這對牛乳太不公平。
「那麼人類母乳的 IGF-1 含量是 2.2 ng/mg protein,牛乳 IGF-1 含量則是 0.6 ng/mg protein,人乳是牛乳的3.6倍,而酪蛋白則是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的乳汁中,又該如何解釋呢?」
網路的文章中提到了 Shen et al. (2004)這篇論文[18],作者群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成功大學醫學院」,題目是「IGF-1會刺激鉀氯離子的運輸通道,而此運輸為人類卵巢癌和子宮頸癌細胞入侵及擴散必須的途徑」。這篇文章通篇「完全沒有提到任何牛乳或乳製品」,卻將牛乳冠上會致癌的污名。引用這篇文章的作者同樣也是犯了牛乳、IGF-1及致癌三者直接畫上等號的謬誤。
為什麼不能直接將他們畫上等號?這就要回到消化吸收的概念。
有研究顯示施打 rbGH 的乳牛,其產的牛乳當中 IGF-1 含量會增加,但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過 rbGH,牛奶中 IGF-1 的含量還是很低的。牛乳經過消化、吸收之後,就算 IGF-1 濃度再高,到達人體內也「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亦有研究顯示,單獨口服 IGF-1 不能使其進入血液,且用同位素標記法直接測量發現,從腸道吸收的 IGF-1 的量可以忽略[19][20]。
結語
牛奶的確是個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但凡事物極必反,任何單一食品食用過多都會造成的營養不均衡,因此建議大家還是要均衡飲食。另外,網路上充斥著太多危言聳聽、內容不實或是偏頗的文章,又網路上習慣快速閱讀文章的風氣,造成讀者不容易判斷文章內容的真偽。要傳播自己的理念非常歡迎,但實在是沒必要利用攻擊他人的手段來達成目的。
引用自你所不知道的畜產粉絲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