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攜手見證全球光療新指標光梭療法的全能魅力...

專家攜手見證全球光療新指標光梭療法的全能魅力

2015-04-19, on 養身保健



針對日新月異的光療市場,如何讓療程更快速有效、術後照顧更方便,是醫美界共同追求的目標。3月中,國際醫美論壇邀請全球知名的洛明尼斯(Lumenis)全球副總裁羅伊來台,解析國際醫美趨勢與關鍵光療技術,更將亞洲地區專業醫師齊聚一堂,分享新一代光梭療法於皮膚及生髮上的應用。

台灣醫美市場潛力無窮 光梭打造光療新里程碑

與過去相比,捷運車站的燈箱廣告、公車的車體廣告多了許多,而醫美診所的數量也幾乎是20倍增幅,這不僅反映了醫學美容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反映了消費大眾對於醫美的接受度大幅提升。洛明尼斯全球副總裁羅伊盛讚台灣醫美市場蓬勃,雖然多數人認為南韓是醫學美容的領導,但就非侵入式療程而言,台灣醫師技術精良,加上民眾接受度高,十分有條件成為全球醫美市場的領頭羊。

羅伊進一步指出,全球醫美光療儀器產值從2014年的22億美元,預計至2016年將成長到27億美元,成長幅度預估22.7%,種種數據都透露出消費大眾正尋求能確實達到效果且縮短療程時間的有效方式。現在醫學美容產業在每個國家都持續正成長,強烈的醫美消費力道,促使各儀器大廠爭相投入研發資源,而他也以最早研發脈衝光的儀器大廠的角度,預言光梭療法和真空除毛雷射即將改變全球醫美市場版圖。

專家攜手分享 光梭的美麗祕密

最早提出「光梭」構想給原廠的皮膚科醫師蔡佳祝表示,之所以想到將脈衝光與凝結式飛梭雷射結合,是因為在雷射光療領域逾十年的臨床經驗裡,發現病患諮詢的皮膚問題多以複合式居多,採用單一雷射儀器治療往往無法針對多種膚質問題一併改善,「光梭療法」完美結合兩者,可使療程安全有效之外,對於受治療者在時間、便利性與預算各方面也更具優勢。

另一位皮膚科醫師張智傑以細胞生物學的背景分享,傳統光療儀器能量調整較不易,須靠醫師個人技術及經驗才不會產生過度皮膚反應,經光梭療法發現,會依據患者的膚質條件跳出適合的參考值,醫師只需再對參數做些許調整即可。而彩衝光的波形平均,七種波長針對不同的色素及膚質問題,如各種色素斑、日光角化症、血管絲、酒糟、血管瘤、膚色不均、毛孔粗大等,治療時只需抽換濾片,即可更換為不同波長,有如7台傳統脈衝光結合在同一機器,可進行客製化的治療,不僅能縮短恢復期及改善肌膚問題,治療後膠原蛋白排列重整,還可達到緊緻回春的功效。

針對彩衝光,於中部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皮膚科醫師黃勇學也補充,第一代脈衝光於全世界發表至今經歷15年,從早期脈衝光的使用至新一代彩衝光也已累積上千案例,經他的臨床經驗發現,彩衝光高能量治療帶給病患的亮白回春效果超越以往脈衝光治療,即便在醫美較不盛行的中部地區詢問度也非常地高。

光梭有望帶動生髮新趨勢

根據統計,至少有30%以上的民眾有禿頭的危機,且有愈來愈年輕的傾向,其中較常見的雄性禿屬遺傳性掉髮,為雄性激素過多造成毛囊萎縮,使得毛髮的生長期變短,休止期變長,蔡宗樺醫師表示,目前臨床治療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外擦含有敏諾西代成分的藥水,可以減少掉髮,成功率大約2/3,但比較難促進頭髮再生;第二種方式,需要醫師處方箋的口服藥物非那雄胺,可以促進生髮,80%的患者用了有效,但可能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礙;第三種方式植髮,移植自體毛囊,效果持久,但價格相對高昂。

於生髮領域擁有極為豐富經驗的蔡宗樺醫師,不僅身為台大醫院與亞東醫院幹細胞毛囊再生計畫的主持人,更首度將高能量的光梭療法運用於毛髮的生長,在台灣當屬首屈一指的先驅。他指出,市面上治療雄性禿的方式著重於塗抹抑制雄性激素的藥物和促進血液的流動,效果不彰以外,也容易有副作用,而蔡醫師進行手工植髮是一項過程繁複且需要高專注力和體力的手術,每次移植常常會有數千根毛囊的作業量,這些都是需要醫師一株株的取出,再由技術人員一根根的分離出毛囊,因此採用傳統方式取毛髮,不僅耗時耗力,且準確度容易受人為技術而影響,需要訓練有素的團隊。

針對時下最受關注的生髮議題,蔡醫師進一步說明,新世代的非侵入式光梭雷射搭配合適的能量及密度可以促進頭皮產生重要的關鍵毛囊生長因子,蔡宗樺醫師發現此方法所增加的毛量和毛髮直徑可增加50%以上。但必須注意的是,患者本身需保有活性的毛囊才可治療,倘若毛囊完全萎縮,還是要靠植髮來改善。此方式搭配藥物應用於生髮上,可以預測將會在市場引起一陣震撼旋風。

光梭療法 小檔案

現代人的膚質問題多半以複合式居多,採用單一雷射儀器治療往往無法一併改善多種肌膚問題,「光梭療法」將頂級脈衝光與飛梭雷射結合於一機,能量互相搭配,以加速掃描的方式施打,進入皮膚組織形成微小的熱傷害區,使熱傷害面積小於健康肌膚的比例,在24小時之內就能加速表皮細胞的復原,刺激真皮層的膠原組織增生與重組,能同時解決斑點、痘疤、皺紋與妊娠紋等問題,並達到緊緻逆齡的功效。

企劃撰文/Anna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57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