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半年一針免恐懼
2015-12-16, on 養身保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61年次的謝小姐,12年前生下第三胎後,雙手中指與食指經常會無緣無故卡住不能動,漸漸地雙手的關節開始疼痛,甚至痛到想把手剁掉來止痛;歷經前後中西醫四個醫生,終於確診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紅斑性狼瘡,進而侵犯心臟,開始治療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自免疫系統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障礙,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而且無法恢復的疾病,詳細致病機轉仍不明,發病過程緩慢而漸進。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四肢殘障及全身器官受損而生活無法自理。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中年人。
初期症狀不易查覺 延誤治療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床的時候,用手接觸關節時會有暖暖的感覺,皮膚發紅等症狀,並常有「對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可稱為「晨僵」;另外,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常有患者以為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
黃春明主任表示,類風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身體內的免疫力強大到分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己的細胞,患者容易有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性關節炎的疾病成因和體內的B細胞有關。
B 細胞免疫疾病 B 細胞標靶藥適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
目前台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用藥頻率從一周兩次到一年兩次都有,效果都不錯,尤其在與B細胞相關的疾病,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以謝小姐為例,目前使用生物製劑,每半年打一次針,讓她減少心理負擔而且也方便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遵守「1.2.3 守則」
魏正宗表示,目前世界各國正在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達標治療,也就是減輕疼痛、控制發炎、預防關節變形,目前台灣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領先各國,和日本、新加坡並駕齊驅,建議患者要遵守「1.2.3 守則」,也就是1 個月回診一次,2 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及使疾病達到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3 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
黃春明補充道,提高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使用非藥物治療來加強,例如,輕輕按摩推揉,使患部肌肉鬆弛,如果是急性發作可以用冰敷減輕關節疼痛,發作過後可用熱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可有效鬆弛肌肉,;或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肌肉,保持關節靈活度和舒緩關節壓力,,還可以使用護具及關節矯正裝置,減少關節畸形持續惡化。唯有透過良好的藥物治療,與物理療法,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獲得如正常人般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6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 https://healthnews.com.tw 更多健康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