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檢驗錯誤常發生
2017-08-13, on 健康醫療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69歲的馬林艾瑞克斯先生去年的切片被送去診斷,發現罹患前列腺癌。他在擔憂之餘,想著是要切除前列腺,還是進行放射線治療。幾天後,他的醫師又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檢驗發生了失誤,實驗室搞混了他的檢體,他並沒有罹患癌症。他說,他很替自己開心,但也對那位真正得癌症的人感到難過。
類似這樣的錯誤情況比大家想像得都還要多,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是有研究預估在美國一年大概會發生上千件醫檢所搞混病人檢體的情況。雖然有DNA可以分辨,但病人需要負擔300美金的成本,而且醫檢所也拒絕全面採用這種方式,它們說弄錯病人檢體的情況太少見了。
Strand Diagnostics是少數採用DNA技術辨別病人檢體的檢驗索。醫師先用棉棒採集病人口腔細胞中的DNA,Strandy再從醫師那取得到病人的DNA,掃描成條碼,用以區分病人。若病理學家發現病人的檢體有癌細胞,他們會把檢體細胞送至Strand。若該細胞與Stand保留的病人DNA吻合,就代表檢體正確。若不吻合,就代表實驗室搞錯檢體了。
在2011年,在美國發生了一起重大檢驗醜聞。有兩位男人的檢體證實得到前列腺癌而遭前列腺割除,但事後發現根本是場大烏龍,檢驗所搞錯了他們的病人檢體。研究者事後分析了10000名病患的檢體與其DNA配對,結果發現高達27%的病患檢體是錯誤的。在6733個血液檢體中,有0.5%的檢體被掉包了。
在檢驗所,有些錯誤是很明顯的,例如要檢驗腦細胞,送來的卻是肺部細胞。但有時錯誤卻不明顯察覺,這時只能靠病人DNA與檢體互相配對看是否吻合。Strand的執行長提供研究者13000名來調查前列腺癌的病人檢體,研究者發現0.26%的檢體是完全被調換過的,但也有0.67的檢體是經過部分調換的。
錯誤機率看來不高,但是在獨立的實驗室中,錯誤發生的頻率可能還更高,高達3.14的檢體遭過事前破壞。要彌補檢驗的錯誤成本昂貴,因為很多保險公司寧願負擔檢驗費用,也不願補償病人因為檢驗錯誤造成的損失。病人可以自己負擔用DNA複檢的費用,但是不能確保醫檢所會認真採用。
為了提倡用DNA複驗檢體的方式,一群病理學家決定解決經濟上的困難,畢竟無必要的醫療還有事後的法律糾紛造成的社會成本更高。若不使用DNA複驗法,病理學家需要事前做26個步驟,包括在每個檢體的試管上貼貼紙,確定病人姓名,然後送檢驗等等,這些成本高達美金一百多元。也因此使用DNA複驗是最終最有效率並且準確的鑑定法。
參考資料:
the-lab-says-its-cancer-but-sometimes-the-lab-is-wro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