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入住,請再等5000名?!臺灣長照機構服務大不同如何挑選合適的照護資源呢?
2015-12-01, on 健康醫療
文‧藍硯琳
年近七十歲、一個人獨居在鄉下的張爺爺,兒女都在國外工作而不在身邊照顧,原本每日都能在國小操場打太極拳的他,在一次浴室跌倒的意外下,身體機能逐漸衰落,到哪都提不起勁,需要有專業人士在旁協助。但是這麼多養護機構,張爺爺該如何挑選合適的照護資源呢?
《長照服務法》的推行,連帶的也讓臺灣的老人服務機構品質被拿出來議論,在許多民眾的既定印象中,對於環境依稀還停留在無生氣、臭髒等養護空間。「如何有尊嚴的過完老人生活」成了大眾議題。
近年來,在民間團體自發的調整與政府的監督下,臺灣養護服務逐漸受到肯定,也吸引海外國家前來取經。
要入住,請再等五千名!
醫養生活一步到位
而在臺灣創下「要排到五千多號才能入住」的雙連安養中心(以下簡稱雙連),即在安養領域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與創意,就是為了老年人充滿尊嚴與舒適的生活環境。
根據衛福部的統整,臺灣長期照護服務的資源型態,主要可以分成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居家式照護三大類。
以機構式照護來說,主要是二十四小時,隨時都有人照顧老年人的起居,而這當中透過收容不同的對象,又分成護理之家、榮民之家、安養機構等。機構式照護常會給人統一、死板等照護印象,但機構式的照護單位,擁有較專業多元的照護團隊,像是復健師、社工、醫師、護理等,迅速滿足長者的需求。
雙連執行長蔡芳文說:「我們只想著如何照顧到每一位老人的需求!」雙連在人才選用與服務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除了全部聘僱臺灣照護者外,也在環境規劃上完全依照無障礙需求設計,且在輔具設備和課程安排更是投注心力。
「我們發現市面上的床通常是五十五到六十五公分,和小腿高度落差太大,年長者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跌倒,所以就設計一款可以下降到小腿高度的床,讓上下床沒負擔。」另外,為了融會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雙連設計靜、動態的課程,像是語言班、健康促進班、有氧舞蹈、太極拳等,創造青春氛圍。
提到臺灣長照機構品質,蔡芳文認為,臺灣從二○○七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試辦以來,從社區關懷據點連結到政府照管中心業務,已經開始整合機構,但他坦言,臺灣機構式照護的單位雖多,但各家服務的品質水準不一,「政府在評鑑機制上應該要更嚴格一點,不能只是用鼓勵的方式督促改進,效果未必彰顯」。
不老騎士遊臺灣
最貼近生活的社區關懷
二○一二年溫暖人心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從圓長者騎士夢出發,平均八十一歲的長者,在十三天內達成環島的不可能任務,讓「老」不在死氣沉沉,依然和小夥子一樣活力充沛。
而推動這環島活動的靈魂單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弘道),在社區照顧中即投入相當的精力與創意,就是為了讓年長者能溫馨健朗的在地安養。弘道除了推動月薪制的照顧秘書,提升照護人才的薪資外,也推動All In One全家走動式照顧服務,透過組成服務團隊的方式,共同負責社區內的服務,像是陪同就診、幫忙寄信、協助吃藥等服務,待完成任務後,就到其它家庭繼續服務,彈性較大。
所謂社區式照護,簡單而言,可以算是成人版的托兒所,當協助照護的家人必須出門上班或適當的休息時,可將受照護者托於社區的機構中,像是日間照護、夜間照護、喘息服務等,讓照護不必舟車勞頓,在住家附近的機構就能享受暫時的服務,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弘道研發專員黃湘蓉表示,除了老人送餐、日間照護等服務外,弘道定期在社區開設預防照顧的課程,透過宣導預防失智、生命回顧等議題,將健康促進的觀念導入生活中。
此外,許多社區長照都會導入社區醫療,就像是荷蘭,護士會直接到家中提供護理服務,讓老年人能夠在家中自在地享受醫療。「未來弘道將往社區醫療努力,初期計畫與在地醫院合作,像是社區醫生的概念,希望讓社區照護能夠更健全」。
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幅度加大,除了機構式的照護外,國際上越來越推廣社區式的服務,而臺灣也注意到這個趨勢,並在今年通過的長照服務法中,納入社區式的長照服務,除了已在一○二年建置一百二十個社區日照中心外,隔年也在八十九個偏遠鄉鎮設置服務據點,就是要深耕社區,讓長照更加在地化。
衛福部護理健康照護司司長鄧素文表示,社區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三贏策略,除了讓家屬能喘息、失能者在家人外出時得以受到社區專業人士的照顧外,政府亦能夠用比居家照護更少的資源,帶動社區長照的活絡,期望未來有更多元的服務模式進駐,讓長照更有活力。
日常守護者
滿足身心靈的居家照護
除了機構與社區照護之外,居家式照護亦是長照服務的模式之一。居家服務主要是透過居服員到個案家中,提供清洗衣物、陪同就醫、如廁等日常與身體的照護,協助不同程度的失能者更人性化的服務。
而提到現階段推動居家照護的困難,中化居家照顧總經理李宗勇分析,二○○六年投入居家照護服務後發現,無論在機構、社區或是居家照護,人力需求和服務品質一直是各界擔心的問題,照護員在社會普遍不受重視、薪資不定等狀況下,才會導致機構人才招募困難的情況發生。
李宗勇認為,臺灣的社會氛圍和競爭力極高的經濟環境中,容易讓長者感到寂寞,因此家服員的工作,「不只是幫忙煮飯、洗澡,而是一種多元的身心靈服務!」而這因素也是居家服務始終存在的目的。
為了擴大服務據點,行政院也在上個月宣布,未來將祭出三年三百億資源,加速長照服務和人力建置,其中也提到,未來將透過本勞與外勞組合的居家長照服務和月薪聘僱制,補足現有人力不足的問題,增加更多誘因吸引人才投入。
小規模多機能
下一個長照百寶袋
而今年通過的《長照服務法》,提到將推動新的社區照護─「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建立連續的照護模式。
鄧素文分享,所謂的小規模,就是將日間照護、臨時住宿、總服務人口進行限制,只收取合理範圍內的人數,希望透過仔細評估個案家庭狀況,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此外,多機能的定義,就是希望能在小規模多機能之下,設立多元的照顧中心,提供日間照護、臨時住宿、居家服務、交通接送、沐浴等轉換服務,讓民眾能就近將失能者帶到中心,享受個人化的連續照護。
臺灣長照服務起步雖慢,初期在品質與法規的訂定也總讓人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讓失能者獲得好一點的品質。未來,在長照法的監督下,臺灣長照的架構受否完善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長照已是不能迴避的趨勢,想要享有舒適的晚年生活,你我都不得不開始細心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