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下垂體長腫瘤女子3年暴肥40公斤
2015-04-03, on 健康醫療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報導】
三十五歲王小姐為腦下垂體庫欣氏症患,過去曾求助家醫科、婦產科等,但皆查無病因。輾轉在外院流浪多年,直到找上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後,經醫師問診發現王小姐有內分泌失調,短短在三年內體重從五十公斤暴增至九十公斤,醫師察覺不對勁,進一步抽血及相關檢測後,才發現腦中長了腫瘤是罕見的腦下垂體庫欣氏病。
示意圖:資料圖庫
一年前王小姐接受醫師建議,先做了腦部內視鏡經鼻蝶鞍手術摘除腫瘤,在庫欣氏病新藥問世後,持續使用「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體重從九十公斤下降至七十公斤,不但內分泌穩定控制,生活品質也大幅獲得改善。
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施翔蓉醫師表示,庫欣氏病是一種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因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的「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刺激腎上腺分泌過量 的皮質醇(cortisol)所產生的疾病。正常的皮質醇可調節新陳代謝,維持血壓、血糖、電解質正常;而過多的皮質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造成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
粗估台灣約有兩百名患者,平均每家醫學中心每年只有個位數病例,因疾病症狀複雜、診斷困難,許多患者常遊走於各科尋求治療,平均一位病人要流浪六年才能找到正確的診斷而「對症下藥」。
目前庫欣氏病的鑑別診斷可透過臨床表徵及抽血檢查「促腎上腺皮質素」,當ACTH分泌高,皮質醇(Cortisol)也高,且無晝夜節律變化,亦即內分泌 指數不會隨生理時鐘變動,此時再藉由核磁共振檢查,確定腦下垂體腫瘤的部位即可確診。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沈火冏祺醫師表示,目前醫界公認庫欣氏病的治 療目標為降低「促腎上腺皮質素」的過度分泌,達到全切除腫瘤並同時保留腦下垂體功能。
沈醫師指出,過去二十年腦外科手術是治療庫欣氏病唯一有效方式,治療的成敗完全由腦神經外科醫師的經驗與技術決定。而隨著醫療的演進,除了外科顯微手術技 術已精進,也有放射治療及新藥治療等方式可選擇。目前外科手術為第一線治療,以內視鏡經鼻蝶骨腦下垂體腺瘤切除為主,術後預後佳且併發症比率低。不過,仍 有近三成患者在第一線手術治療後會復發,此時可考慮再度進行手術。
但遇到較大腫瘤無法手術根除、不適合開刀如麻醉併發症高危險群的患者、患有心臟或併發症的病患或磁振掃描無法確認腫瘤位置者,則可考慮使用「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
沈醫師分析,衛生福利部核准以「新一代體抑素針劑」治療庫欣氏病,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促進凋亡,並抑制促腎上腺皮質素、幫助皮質醇濃度恢復正常,症狀自 然也就跟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也會下降。二O一四年七月健保署也同意給付「新一代體抑素針劑」,經濟負擔也減輕不少。
沈醫師提醒,庫欣氏病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需多個領域的醫療團隊合作,神經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放射科醫師及心理諮詢師等都需要共同照護患者。除了醫療 端的努力,每一位病患皆需定期追蹤檢查,建議患者每年應接受內分泌科醫師評估,監測、觀察促腎上腺皮質素及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有無出現變化,這樣才能知道腫瘤是否復發、身體狀況是否正常。
本文出處:台灣新生報
https://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67783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報導:
庫欣氏病新藥 2014年7月起健保給付
庫欣氏病為罕見且複雜的腦下垂體腫瘤之一,會引起皮質醇分泌過多,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有1至3例,發病年齡高峰期在3、40 歲間,患者會出現肥胖、滿月臉、多毛、月經失調、高血壓、高血糖等,對生理及心理反應無法控制,並伴隨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増加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的風險而致死...(繼續閱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