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的救命菜-孫翠鳳的記憶食譜
2015-03-16, on 料理食譜
戲台上,苦守寒窯的王寶釧在寫血書,從哭調、都馬、七字到小調,哭了二十分鐘後還要飛鴿傳書,而在這個賺人熱淚的半小時裡,後台的爐火也沒閒著,香味四溢的滷肉已經熱騰騰地上桌了。這是昔日明華園在跑野台戲時的情景。
一九八四年,孫翠鳳拎著簡單的行李回到屏東夫家。由公公陳明吉一手創立的明華園是一個向心力很強的歌仔戲家族,三代同堂分成幾個小劇團四處演出,而當時陳勝福雖然人在台北,卻已開始接手管理明華園,慢慢將重心轉回家。只有這位台北來的媳婦,剛回來時猶如「人客」般,什麼事也不用做。「她是台北來的,不懂戲班生活,妳們不要為難她。」婆婆如此交代其他媳婦。
起初遙望戲台的孫翠鳳對於許多事情都感到好奇,然而這種新鮮感沒多久就變成焦慮,因為聰明體貼的她很快就發現,在陳家,既不會唱戲又總是將白米飯煮成鍋粑的她是「最沒用的媳婦」,公婆的寵愛、妯娌的包容讓好強的她更加無地自容。此刻,她才深深體會,出嫁時母親對她說的話:「嫁入大家族,捧人家的飯碗要捧得起。」
其實孫翠鳳上過救國團烹飪班,原本對於自己的廚藝自信滿滿,豈料在新婚第一次回屏東過年時,就徹底嘗到挫敗的滋味。
原來,孫翠鳳在救國團學的都是名菜,婆婆卻指定早餐要吃「泔糜」(稀飯)。翌日清早五點,她摸黑來到廚房,翻箱倒櫃怎麼找也找不到電鍋、瓦斯爐和米,此時六弟媳睡眼惺忪地走來,原來貼心的婆婆早就料到台北來的媳婦一定不習慣鄉下的「灶腳」,派了一位救星來幫忙。
孫翠鳳這才知道,原來找不到電鍋和瓦斯爐是因為根本沒有,他們都是用灶爐煮飯,而米則是被藏得很隱密,以防被老鼠偷吃。為了煮一鍋稀飯,要從撿柴、劈材、生火開始,這對孫翠鳳而言猶如一場惡夢,她也不知道,煮稀飯需要邊煮邊攪才不會黏鍋,結果看似又白又香的稀飯,底層竟是燒焦的鍋粑。
回到屏東長住後,孫翠鳳漸漸適應鄉下的灶腳,家人也開始愛上三嫂的手藝,因為其他媳婦做的都是台灣菜,而三嫂的料理卻很有變化,許多都是他們從來沒有吃過的菜。後來,每年過節全家團圓的時候,就是孫翠鳳展現廚藝的時刻。唯獨那灶爐,依然是她的剋星,無論再如何小心,鍋子的底層永遠是燒焦的鍋粑。
「鍋粑很好呀,它可是我們明華園的救命菜。」面對滿臉歉意的媳婦,善解人意的公公安慰她說:「妳很棒,陳家的傳家菜妳不用學就會了。」
明華園的救命菜
燒焦的鍋粑怎麼會是傳家菜?原來這道菜的背後隱藏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孫翠鳳的婆婆是一位勤儉持家、照顧團員的老闆娘,每次劇團四處演出時,她總會帶著麻布袋,後來麻布袋越變越多越沉重,但因為她吩咐千萬不能打開,所以沒有人知道袋裡裝了什麼,偶爾搬運的團員還會發牢騷說,老闆娘就愛撿些破銅爛鐵,害他們扛得要死。當然誰也沒有想到,那些麻布袋中竟然暗藏救命玄機。
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外面風雨交加,大雨傾盆而下。台灣受到颱風引起的藤原效應,形成強大的西南氣流,引發了三天的豪雨,光是一天的降雨量就已接近全年的降雨量。
由於雨下得比退得迅速太多,導致河川水位高漲決堤,造成空前的大水災,許多地方瞬間成為「水都」,淹水範圍廣及中南部十三個縣市,明華園也難以倖免地受困在淹大水的劇場裡,面臨斷糧的窘境。
「不然我游泳出去,看看外面找不找得到食物好了。」正當人心惶惶,許多男團員開始出一些狗急跳牆的主意時,婆婆卻拍著胸膛保證:「你們放心,我一定會讓大家都吃飽。」
大家都以為,婆婆只是為了安定人心才這麼說,不料到了用餐時間,她真的猶如變魔術般,變出一桌熱騰騰的飯菜。明明廚房裡已經沒有任何食物了,她是如何辦到的?
原來,平時劇團在趕場時,往往沒有時間好好煮飯,很容易就將飯燒成鍋粑,硬梆梆的鍋粑沒人愛吃,但節儉的婆婆又覺得把飯丟掉很浪費,於是就先將剩下的鍋粑晒乾,再裝入麻袋裡保存。桌上的飯,就是將鍋粑燒焦的部分刮掉,再用水煮成稀飯。菜也一樣,平日用剩的高麗菜、蘿蔔就晒成乾再裝入麻袋裡。在這個非常時期,拿出來泡水後炒一炒,就是一道香噴噴的菜。
就這樣,明華園靠著那一袋袋的鍋粑與菜乾支撐了一個星期,水也開始退了,生活漸漸恢復正常。
婆婆的勤儉與智慧,讓全團的人能夠平安度過八七水災的危機。從此以後,昔日沒有人要吃的鍋粑成了陳家媳婦入門必學的一道菜,直到今日大家齊聚一堂,有時還會特別做鍋粑來回味過往,也順便教育下一代,做人要懂得惜福不浪費。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鍋粑是買現成的,媳婦們也變化出許多吃法,最簡單又受歡迎的就是烤一烤當點心吃,口味可鹹可甜,簡單美味。
孫翠鳳的記憶食譜--鍋粑
材料
鍋粑 1 包
鹹味
菜脯1 碗
香菜1 碗
甜味
果醬(口味任選)
做法
1. 將鍋粑(可上網購買)放入烤箱裡烤約5分鐘。
2. 將菜脯炒香備用。
3. 將香菜切碎備用。
4.(鹹鍋粑)在鍋粑上鋪上一層菜脯,再撒上香菜即可食用。
5.(甜鍋粑)在鍋粑上塗上任何口味的果醬即可食用。
圖文轉載《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 遠流出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