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瑜伽呼吸法及靜坐:原本有的氣喘、腰痛等問題,竟然都消失了
2018-04-12, on 健康醫療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文章出處:魅麗雜誌127期 2018/04
封面故事
拿回內在力量 李宜靜
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李宜靜追尋過東西方許多靈性導師,最後接觸到奇蹟課程及接受心理分析並進入榮格心理分析學院接受專業訓練。曾經在追尋身心平靜的路上遭遇挫折,她始終不斷地校準方向。
「向外看的人在作夢,向內看的人可以覺醒。」這是印在榮格學院傳單上的一句話,讓剛接觸心理學的李宜靜看得熱淚滿眶。她相信這些字句要傳達的是真理,當下決定要轉攻榮格心理學。但申請入學需要一定的被分析的時數,以前完全沒有心理分析經驗的她,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獲得資格。
然而七年的訓練,據她自己的形容是「常常會被打回原形」,因為分析師總會讓你看到自己內在那個孩子,而她內在的孩子其實是充滿害怕的,即使外在好像功成名就了,但內在其實是很孤單驚嚇的小孩。同年入學的學生裡,最後只有她和另外一人畢業領得認證,她認為原因是:「我沒有地方可以去了,找到自己是我唯一的道路。」因為其它的路她都走過了。
探問生命意義
漫長的追尋路
在一個大家庭出生,家裡有七個小孩,只有小學畢業的父母,從事勞力工作來養活一家。經濟限制下,父親只認同男孩受教育的觀念,母親卻偷偷期勉女孩們好好用功,為自己開創未來。帶著母親的叮囑,一路以來李宜靜都在開創新局。然而在她高三時,二姊車禍身亡,目睹車禍現場的妹妹情緒不穩定了將近一年。
幾乎是同時,母親因為腦瘤病發手術後失明。她在照顧時,不小心讓母親跌倒,床幾個月後母親就過世了。她進入股票市場賠掉家人朋友積蓄,感情生活同時出問題,連續的意外,尤其是母親的病與死,給了她人生極度的震撼,命運困境與召喚同時降臨。生命跌落深淵,眼前看不到出路,她質問起生命的意義。不斷向身旁的人訊問,得到類似的答案,但那說服不了她。反而讓她發現在同一個文化圈裡只會找到一種答案,於是她決定出走,離開台灣去法國念書。
因為想從古老歷史裡找到可能的解答,她投入人類學的領域。又因發現寶貴的智慧需要傳播,輾轉到了美國,在紐約大學拿到媒體生態學碩士學位。懷著貢獻全人類的心,李宜靜想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丶智慧的分享,幫助人性與愛的成長,懷著遠大的目標,她的行動力超越常人,開創媒體公關公司,成立文化基金會,舉辦推廣台灣文化的活動,包括林肯中心、紐約電影圖書館、美國國家藝術中心等地的音樂會、電影展、服裝秀或畫展等。她於九○年代連兩年在聯合國前的公園協辦台灣文化活動,現在已成為每年五月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台灣文化節。
拯救世界
卻遺棄所愛
女兒出生後,她接觸到瑜伽呼吸法及靜坐。原本有的氣喘、腰痛等問題都消失了。
這讓她決定進入印度大師的門下,六年內經歷多次的禁言閉關修行,修習成為合格的教師,也成為印度大師成立的國際基金會的聯合國代表,從全世界一千六百個非政組織中,被選任為十五位聯合國公共關係部門非政府組織執行委員之一、飛到世界各地主辦慈善計畫。
她還記得每次旅行前,女兒都會用哭泣的眼神看著她,透露出無奈與憤怒。「拼命地照顧他人,為他人的生命負責時,就是我還在遺棄自己的時候。而當我還不斷在遺棄自己,就會遺棄身邊的人,尤其是我的女兒。」
狂喜之後
還是得洗衣服
最後因為不能認同當志工卻成就了高層的豪奢生活,同時又經歷一波人際及經濟上的震盪,她脫離了那個不停蓬勃發展的組織。離開之前,她對大師說:「每個人都愛你,可是我們忘了愛自己。」
她曾探問就算有「狂喜經驗」之後呢?快人快語、犀利到位地說:「回頭你有好好照顧你的小孩嗎?有好好洗你的衣服嗎?」得到狂喜之後,還是要回來面對生活。離開大師後,她還是跌跌撞撞,慢慢才把力量回歸到自己身上,「我知道我身上還有許多東西需要繼續看進去,我必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力量。」
李宜靜認為人類最重要的力量,是對靈性的追求。然而人們常反過來,把對身心靈的追求,投射到外在的人事物上,包括父母,情人,小孩,名利、菸、酒、性、賭博或大師身上。而這些不健康的愛,或對於權威人士的崇拜,對所謂上師的過度崇拜與付出,在李宜靜看來,都有可能是上癮症。當上癮症還沒有療癒好之前,愛慕的對象很容易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而不知。直到傷害自己到自己都無法忍受的地步了。才會終於停下來問自己,生命可不可能還有另一種過法?
付出與依賴
愛與痛的練習曲
「當我在聯合國時,拼命幫助別人,自認是個有道德感的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直到生命出現困境,才發現事態嚴重「我跑到聯合國去救全世界,卻沒有救自己。」一次次陷入各種互依關係的上癮現象,當她停下來面對,發現自己內在有個受傷的小孩。她才看清在還沒學會愛自己之前,會用依賴的關係來向外追求愛,而形成上癮症,並找到很多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滿足並尊重自己的感覺需要,並對自己的感覺負責,是愛自己重要的關鍵。可是從小到大,人們卻常忽視自己的需要,將自己的需要投射到外面,以為對外付出,
就可以從外獲得愛。但因為不安全感,內心對愛的需求還是處於飢餓狀態。一直向外求卻始終得不到,行為及心態的偏差就開始出現,諸如控制、嫉妒、恐懼、悲傷、攻擊等、或是不同方式的上癮症。李宜靜開始認識自己在愛方面的上癮症,以往都將自己內在的更高力量投射到外面,層層剖析內心深處,並將如此得來不易的領悟都化成文字,寫在她的著作《愛與性的奇蹟課程》。
李宜靜Profile
*榮格心理分析師
*Breath of Change 呼吸的奇蹟課程老師創辦人
*著有:《這樣呼吸效果驚人:我親身的體驗和16個真實案例》《愛與性的奇蹟課程》方智出版社
【《魅麗雜誌127期/4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