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老祖先的種植智慧~~魚菜共生
2015-03-27, on 健康醫療
魚菜共生,聽起來似乎是一種新的生態農耕方式,但這個詞其實是在1970年代就有了,且早從西元前1400年老祖先就這麼種了。就讓我們學學先人的智慧,種出對人、對生態都好的安心食材吧!
魚菜共生(aquaponics)這個詞是在1970年代所創造出來的,但是這樣的系統操作方式其實並非新觀念,在人類歷史上早從西元前1400年就有跡可尋了⋯⋯
《阿茲提克・浮筏植栽》
3000年前,位於南美洲(現今墨西哥地區)的阿茲提克印地安人發現水中有豐富的養分,因此發展出人工浮島的耕作法,被視為當代魚菜共生系統的雛型。浮筏耕作法是一種連結運河及人造固定小島的系統,農民撐船在小島間穿梭,在小島上進行蔬果種植,而蔬果的養分則來自流經附近城市的運河和泥巴。
《唐朝・稻魚共生》
2005年聯合國將浙江青田地區獨特的「稻魚共生系統」訂定為世界農業遺產。稻魚共生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相傳起源於早期農民引溪水灌溉農田,魚苗自然地在田中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共生系統,並維持至今。
這些田裡的魚除了會吃農民投擲的飼料,也會吃昆蟲、雜草,這使得農民得以不費工夫地完成除草、除蟲的工作,且魚在覓食的過程中會翻鬆土壤,牠們的糞便亦會形成天然肥料,更能使農民在穀物生產之外,增加額外的效益。
如果你現在到浙江省青田縣的餐館吃飯,告訴服務生要吃「田魚」,那麼你就是內行的老饕!因為田魚是放生在水稻田裡利用魚菜共生原理自然長大的鯉魚,肉質鮮美無土味。
《明末清初・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明清時中國華南地區的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創造,他們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再將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四周,成為地基,基、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餵蠶,蠶的排泄物(蠶砂)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再取上來作為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循環,能產出四種經濟作物:魚、桑椹、蠶絲、蠶砂(中藥材),不論在生態上或經濟上皆取得了極高效益。因此被視為是中國建立生態農業的開端。
《閱讀推薦》
桌面、牆面、陽台、客廳、辦公室、地下室都適合,新型態的懶人農法瞬間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吃新鮮只有一步之遙!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