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大便」也能救親人!!「糞菌移植」新療法!可治結腸炎!
2014-11-01, on 養身保健
糞便移植 - 簡介
糞便移植,是一種對抗艱難梭菌的治療方法,是將健康者的糞便導入腸道受感染的患者以抑制患者體內有害細菌滋生的治療措施。是由糞便灌輸員通過一個鼻管將糞便從患者鼻孔導入小腸中,健康者的糞便中存活有一些有益菌群,可以抑制或化解一些超級致病細菌所導致的人體健康危機。
據有關報導,近年來,荷蘭和美國一些醫院的醫生通過糞便移植,成功治癒了艱難梭菌嚴重感染的患者。
糞便移植 - 歷史
中國早在東晉時期,葛洪《肘後備急方》就記載,用人糞治療食物中毒、腹瀉、發熱並瀕臨死亡的患者,「飲糞汁一升,即活」。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了二十多種用人糞治病的療方。[1]
17世紀獸醫中反芻動物「轉宿」的啟發;
20世紀50年代中期,個別臨床醫師已開始以某種形式應用人類糞便菌群,主要用來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嚴重的梭菌性痢疾。
20世紀80年代後期,Botody在遇到一例從未所見的未知病原導致的頑固的結腸炎例時做了首次糞便移植。
糞便移植 - 臨床決策
依據文獻報導,糞菌移植已經用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炎症性腸病、代謝病、腸道免疫缺陷、腸道過敏等疾病。
糞菌移植方案簡單,可簡要總結如下:
①確立健康糞便來源,目前多選用患者家屬或親密的人,或者來自標準糞菌庫;
②健康糞便供者需要至少滿足:近期(多為6個月內)無抗生素使用史、無胃腸道疾病、血清學和糞便可傳染病原體檢查陰性;
③患者移植前完成知情同意和必要的胃腸道準備;
④在不影響菌群功能的時間內完成糞菌分離、保存;
⑤根據需要選擇經腸鏡、上消化道內鏡、鼻胃管或灌腸的途徑移植;
⑥隨訪和評估療效。治療復發性難辨梭狀芽胞桿菌027亞型感染,1次糞菌移植即可達到100%的治癒率 。 對非分型診斷的復發性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系統性綜述研究顯示,經結腸鏡移植的治癒率(93.2%)並不比與 經鼻胃管輸入(85.3%)高。樣本量最大的研究顯示,一次治療可達91%,再次移植之後,總體治癒率則達98%,平均隨訪17個月,腹瀉、腹痛、乏力的症 狀有效治療率(消失或改善)分別為99%、 92.9%、93.2%。至今未見糞菌移植併發症的報導。
糞便移植 - 操作過程
在糞便移植過程中,捐贈者的糞便要麼是經由試管從病人鼻子移植到其胃部,要麼是將糞便通過結腸鏡從患者的肛門輸送到其受感染的結腸內。
糞便移植 - 推廣阻力
這種療法本可惠及數千患者,但美國的法規、研究條例,加上本能的噁心感等複雜因素,也許是該療法無法推廣的阻力。
糞便移植 - 病例
2012年10月,美國巴爾的摩市20個月大的男童傑西‧威廉斯腸道因感染致命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而病入膏肓。醫生通過「糞便移植」手術,將傑西母親的糞便從他的鼻孔移植入腸道中,利用其健康糞便中的有益菌群「以毒攻毒」,最終竟令他在短短2天內奇蹟好轉。傑西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接受「糞便移植」手術最年輕的患者。
2014年9月,8個月的蔡甸男嬰果果就靠10個月大的表姐的健康糞便,治好了嚴重的糜爛出血性結腸炎。9月1日,前來複查的果果看著又白又胖,恢復了往日的健康。他是中南地區首例接受「糞菌移植」的嬰兒。
女寶寶萱萱6個 月大,持續拉了兩個多月肚子,急等新鮮健康的糞便移植治病。前日,媽媽黃女士在網上急求提供者。讓她感動的是,上百位大部分不認識的媽媽主動來幫助。
寶寶吃米粉後腹瀉不止
萱萱今年4月出生,體重 3.7公斤,十分健康。半年來,媽媽一直堅持母乳喂養,萱萱長得白白胖胖。今年8月最後一次體檢,萱萱體重近10公斤,身長64.5釐米,兩項指標都達到中上等。
黃女士回憶著,突然哽嚥了:「我就不該給她餵那一勺米粉。那天萱萱剛滿4個月,我考慮可以給她添點輔食了,就餵她吃了一勺米粉。半夜,她突然大哭,滿臉通紅,腹瀉不止,醫院檢查說是過敏。治療2週後,過敏症狀消失了,但腹瀉卻沒有止住,一天要拉一二十次,打針、吃藥都不見效。」
10月8日,黃女士帶著萱萱來到醫院,確診為慢性結腸炎。醫生說,她的病情拖得太久,目前只能靠吃藥維持穩定,要根治需進行糞菌移植,但目前沒有合適的供體,需要家屬自己尋找。
媽媽發帖尋求幫助
糞便提供者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同齡兒童,自然分娩出生,母乳喂養,近3個月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近期拉黃色軟條狀糞便的健康寶寶的大便。
為了救萱萱,黃女士和家人按照醫生要求,開始四處尋找。親戚中有2名媽媽願意幫忙,但她們寶寶的便便經檢查結果都不符合要求。無奈之下,她只好在網上發帖求助。
很多媽媽都想幫忙,但完全符合條件的很少。
黃女士說,近2天她接到50多位熱心媽媽的電話,有3個符合條件,但一聽說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對方便猶豫起來。
「捐便便不難,難的是要完成篩查,孩子得扎針、抽血,媽媽有點捨不得,我能理解。」
最後,有一位媽媽明確表示願意幫她,並約好去醫院。
「糞便移植」,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該項治療在國內成人中早已開展,但在嬰兒中並不多見。
萱萱的主治醫生介紹,捐便便就像捐獻器官一樣,也要嚴格篩查。糞菌移植的供體要求是生長發育健康的寶寶,儘量同性別、同年齡、同血型、經母乳喂養,無傳染病、無過敏性疾病、無消化道疾病,在過去3個月內沒有使用過抗生素,以及其他限制條件。
治療時,將來自健康供體的胃腸菌群輸入到患者腸道內,可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偽膜性腸炎、與腸道菌群失調潛在相關的胃腸道疾病。
醫生表示,這項治療並非「重口味」,人的腸道裡有近千種細菌,只有相互保持平衡,腸道內部的生態系統才能正常工作。
■延伸閱讀
這些排泄物也能成寶貝
糞便、尿液,在平日裡看來就是人體的廢物,可是你知道嗎,依靠科學的方式,它們也能成為「寶貝」。
早前有媒體報導,男性排出的尿液可以提取一種溶血栓藥物--尿激酶(每噸尿液大約可提取尿激酶50克),而尿激酶是一種很好的癌症輔助治療劑。
據悉,尿激酶是由人腎臟組織細胞產生的,存在於尿中,通過提純可生產注射用藥品。注射用尿激酶可以使血栓溶解,常用於血栓性疾病的治療,比如腦血栓、心肌梗塞。而科學證明,從尿液中提取尿激酶是可行的。
所以,別再小看這些廢物,它們很有可能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關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