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義診如同吃嗎啡」醫療救助不落人後,他們深受國際醫療典...

「上癮!義診如同吃嗎啡」醫療救助不落人後,他們深受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

2017-06-08, on 健康醫療



醫療救助不落人後

博愛濟群

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

文 .呂柏賢 圖‧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促進會提供

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Taiwan Global Healthcare Association,TGHA)在衛福部的指導下,舉辦第二屆國際醫療典範獎,給予在國際醫療具有傑出貢獻的團隊與醫師鼓勵及支持,吸引超過四十組參賽者角逐競爭,最終經各領域專家初選、複選後共九位得獎者獲獎。

在醫療資源充足的臺灣你我都很難想像,在許多偏遠、未開發國家人們眼裡,一場病要走上三天三夜的千里路,才能獲得醫療的救援,而貧乏的醫療資源也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雖非WHA會員國,臺灣在國際醫療上的愛心不落人後,參與國際援助救援、高端醫療救助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

為促進國際醫療衛生之推廣,由前衛福部部長邱文達領軍的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自民國一○四年成立後致力於推動健康醫療產業發展,增進國內外相關醫療機構、學術團體、與產業界聯繫與合作,並培育相關人才。

邱文達表示,擔任部長的時間參加許多國際醫療會議,許多與會國家獻上對臺灣的感謝,讓他深刻瞭解到,除了政府派駐的醫療團隊,臺灣民間團體對於國際醫療的貢獻也令很多國家印象深刻。

因此邱文達成立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他說:「這些人值得國人為他們驕傲,今年參賽的團隊與醫師幾乎都是在世界各地義診、執行救援,長時間進行無怨無悔的在外地進行醫療服務,也讓臺灣醫療產業在國際有更高的能見度。

拋磚引玉

盼杏林後進投入國際醫療行列

針對對於第二屆國際醫療典範獎的得獎者,邱文達表示,臺灣的醫療團隊由過去短期外援轉型為長期駐地援助的方式,獲獎者大都投入國際醫療及人道援助十年以上,支援國家更超過十國,除了人道救援外,臺灣醫療團隊也將專業能力與知識廣播於當地人員,甚至參與該國衛生政策及公共衛生的推動,也對臺灣在外交建樹上有甚多助益。

對於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團隊與醫師的傑出表現,遴選委員會總召集人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董事長石曜堂則說:「永遠不變的傳承世代精神與力量是『Bioethics Is Love of Life』(生命倫理是生命之愛),參與國際救援行動的醫療團與醫師將這份愛帶給世界上每個需要的人,精神值得敬佩。」石曜堂也強調,希望藉此活動拋磚引玉,鼓勵更多杏林後進積極投入國際人道救援。

愛心無國界

臺版史懷哲千里行醫

「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已經開始尋求並知道如何服務他人的人。」這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伯特.史懷哲,在蠻荒叢林中行醫長達五十餘年所留下的名言之一,而今也有一群懸壺濟世的臺灣醫師,在許多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國家,進行義診與援助。

槍林彈雨的戰爭場上,許多無辜受害的人民、兒童流離失所,一位遭到手榴彈波及而血流滿面的孩童正尋求醫療協助,來到難民營裡,這是國際新聞中不難聽到的事件,相較臺灣生活安定的情況,在歐洲、非洲等許多國家的人民不僅受到戰爭牽連,飢荒、瘧疾、傳染病等問題,始終威脅著他們,往往是由國際醫療團隊與醫生的幫助下,才得以逃過死劫,這些國際醫療團隊中,其實不難看見臺灣醫師身影。

身體後而力行

醫人、醫心、醫國

一九九九年初東歐地區科所沃戰爭,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難民營裡的難民、傷患四處求助,一位黃皮膚的臺灣人自告奮勇帶著醫療器材到當地,為生病的孩童進行義診,同年,臺灣發生規模七.三的九二一大地震,他在第一時間前往埔里救災,以難民營的診療與防治經驗,協助建立災區傳染病的偵測,短短一年時間,兩次大型的災難與救援服務是他投身國際醫療的肇始,他是恆春基督教義醫院醫師陳志成,亦是第二屆國際醫療典範獎得獎者,「醫人、醫心、醫國」的信念是陳志成向上帝的承諾與心願。

而這樣的信念正因為在求學時期參加了飢餓三十的活動,讓他深刻瞭解非洲孩童的困境與需要,畢業於臺大醫學系後除了在臺灣執業外,陳志成開始投入國際醫療的救援行動中,二○○二年,擔任臺大醫院小兒科醫師的陳志成接受衛生署委任為首任駐非代表,舉家遷移至非洲定居,開啟他漫長的援外醫療路程,陳志成在非洲當地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以延長愛滋病患生命、減輕病痛甚至是回到正常生活。

而在非洲有四成婦女依賴受到未訓練過的接生婆或親屬協助生產,產婦及嬰兒死亡率甚高,達○﹒○八四%其中,「生產是婦女最大的難關」,而在陳志成與臺灣醫療團隊利用三年時間在馬拉威訓練八十一位接生婆,利用傳統接生技術,成功降低嬰兒死亡率,孕婦死亡率為零,被當地醫界視為奇蹟。

上癮!義診如同吃嗎啡

「能夠幫助別人,是一種福氣。」任職於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同時也是本屆國醫療典範獎得主的張裕泰醫師說,從小看著醫師父親行醫救人,不論多晚,父親仍踩著腳踏車奮不顧身地前去救人的背影,日漸影響他,因此長大成為醫師後,張裕泰也決心要幫助更多人。

從社區義診開始,接著擔任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國醫療團的一般外科顧問醫師及醫療團團長,參與國際醫療時間長達二十年,從國內到海外,張裕泰義診的足跡踏遍全世界,張裕泰說:「義診就像吃嗎啡一樣,是會上癮的!」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義診,從非洲賴比瑞亞、菲律賓、海地等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都有他的足跡。

張裕泰分享,一次在非洲甘比亞義診的時候,一對夫妻帶著一位瀕臨死亡的孩子來到義診間,經過搶救後仍回天乏術,「父母絕望的神情,那一幕對我的衝擊很大,讓我更體會到生命的不公平,希望生長在富裕國家的孩子能更加珍惜生命。」張裕泰說。

張裕泰也曾在非洲馬拉威義診的過程中感染惡性瘧疾,死亡率高達二十五%,鬼門關前走一遭,卻沒有澆熄張裕泰對於國際醫療救援行動的熱情,治療一周後,張裕泰再度踏上義診之路,前往遭海嘯重創的斯里蘭卡進行救災、義診。

以阻斷病原為志 熱帶義診悍將

炎熱的氣候環境,水源也未必乾淨、吃的東西還得自行攜帶,甚至染上瘧疾,在這些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進行義診,仍有醫師願意在險惡的環境中「救人」,這不禁令人想問為什麼呢?

專精熱帶疾病醫療防治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主任蔡季君就曾經被志工學生問起,「安安穩穩在臺灣替病人看診就好,為什麼要在這麼遙遠偏僻的落後國度,堅持做這麼辛苦及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蔡季君卻說:「我們以為我們做的夠多了,但事實上我們其實還可以做的更多,醫病要思考生病的源頭,從上游做起,阻斷生病來源,才是熱帶醫學的精髓」。

也因此,蔡季君深入印度藏區與索羅門群島義診服務,足跡遍及印度各地,將高醫醫療團隊、學生志工團隊、民間團體臺灣健康服務協會與臺灣慈悲醫療會帶往當地,一起執行義診服務,讓學生能實際參與、並努力推廣熱帶醫學與國際醫療的重要內涵,希望減少熱帶疾病所帶來的傷害。

妙手回春 罕病患者救星

除了在國際人道救援與義診,針對多重畸形、巨大獸皮症、全身多處毛痣、鼻部惡性腫瘤等罕見疾病,臺灣醫師也展現出超高水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宏基也同樣獲得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陳宏基組成的國際醫療中心人道救援小組,截至今日已幫助十六位來自美、法、德、日等國家罹患罕見畸形病患者,治療成功率更達百分之百,這也讓受治的國家醫療團隊驚呼「臺灣醫師的醫術精湛」,大大地提升臺灣醫療實力在國際的能見度。

而為了增加罕見疾病醫療人員數目,陳宏基更開始至世界各地進行宣導與手術示範,至今已訓練來自全球共一一四位具備罕見疾病手術能力的主治醫師,成績斐然。

對於臺灣醫師在國際醫療德的卓越貢獻,石曜堂分享心中感觸,他說:「這些行動是需要熱情、堅毅、勇敢的心志,當一個人視工作為一個無可避免的苦難,忍耐是為了滿足個人基本需求的手段時,它們就無法產生作用,但如今這些醫師卻利用專業,『把愛展現給世人』非常令人敬佩、感動」!

搭國民外交橋梁

醫院資源投入  杏林之愛照暖地球

在國際大型災難的現場,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飄揚著,代表臺灣救難隊進駐災區的身影,在任何國際中重大災難現場,臺灣的醫療團隊未曾少過,第一時間揹著重裝備深入災區是常見的景象,這些默默扶起傷患的無名英雄,猶如上帝差派的天使,如今他們仍在世界各地援助著所有需要他們的病患。

「海地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傳出時,我人在臺南,整個醫療團隊人員都還散落在各地,但不到四十八小時,我們已經集合完醫療團醫師並在前往海地救災的飛機上了。」臺北慈濟醫院人醫會院長趙有誠回憶道,迅速整備醫療資源,集結眾人力量,第一時間挺進災區是慈濟醫療團的一大特色。

救災衝第一

慈濟用經驗與人脈搶救生命

「在很多戰區的難民營,醫療團體不是說進去就進去,還得運用人脈關係,才得以合法進入,過程沒有想像中簡單,」趙有誠說,入境許可、交通、醫材、物資等都需要整合,但慈濟醫院醫療團總能克服這些難題,在面對大型災難現場救援的急迫性,醫療團隊總是能在第一時間抵達災區,「這歸功於很多人的幫助,慈濟醫療團在很多次的經驗累積中,讓我們大幅縮短整裝出發的時間,參與救援的醫師與志工也都有豐富的經驗,我們知道怎麼做最快,也知道怎麼做最好!」趙有誠強調。

他表示,醫療團的定義不侷限在「醫師們」身上,而是參與整個救援行動的每一位善心人士,典範獎的殊榮應該歸功於勇於付出愛的每個人。

搶救不及 震撼醫師

馬偕醫院堅定國際醫療服務信念

在許多救援行動中,即便有技術、有人力,但苦於當地醫療器材缺乏,救援行動仍充滿著遺憾。

一位吉里巴斯女孩因心臟病在當地醫院的長廊中倒下,當時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參訪團隨行醫師見狀立刻屈身進行搶救,無奈卻因為當地醫療器材嚴重不足,只能眼睜睜看著患者在眼前離去。

「這畫面對我們來說太衝擊了,要是在臺灣她一定有機會活著!」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徐宛蒂略帶激動地說著在吉里巴斯參訪的故事,回臺後馬偕醫療團便迅速地在當地建置急診中心。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這是馬偕醫療團隊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海外醫療服務始終不變的精神,早期醫短期行動醫療團為主,二○○六年起承接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行動醫療團計劃,以及衛服部南太平洋友邦的台灣醫療衛生計劃,並同時與民間組織團體(玉山銀行)及NGO(台灣希望之芽協會)合作,接續在海外提供醫療援助,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共派遣了四十三次醫療團,服務病人數高達近四萬人次。

徐宛蒂強調,國際醫療救援行動對馬偕醫療團隊來說不是口號,而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任務,除了執行醫療救援服務外,醫療團也在各地發起醫療人才訓練的相關計劃,此外,馬偕醫療團也將特色醫療行銷納入重點執行項目,配合國際醫療發展腳步與需求,促進國與國之間友善關係。

新光醫院國際轉診服務品質保證

「臺灣的醫療軟實力確實是外交的利器!」同是新光醫院帛琉國際醫療合作推動小組成員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楊國卿說,新光醫院國際醫療團隊自二○○七年起積極投入友邦國家帛琉共和國的醫療衛生服務。

新光醫院國際醫療團的特色在於,不僅是短期醫療的服務,深根帛琉輔助當地的醫療,著重在衛教宣導與醫護人才培練,楊國卿說:「要治標,更要治本,新光醫療團希望以向下扎根的方式,傳遞正確的衛教觀念,才能真正減少患者的人數」。

除此之外,新光醫院也接治超過一七○○位來自帛琉的急重症病患,透過跨國轉診系統,建立「標準化跨國轉診作業」,提供完善的後送照護程序,讓急重症病患能循著清楚的轉診渠道來臺接受完整的治療,楊國卿說:「臺灣在國際醫療的建樹上打破了很多外交的困境,也讓臺灣與友邦的關係更加堅固」。

北醫附醫 

系統性推廣衛教觀念

在未開發國家中,許多傳染病與瘧疾等因為衛教觀念不足,發病感染的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史瓦濟蘭就面臨了肺結核病盛行、愛滋病帶原高達四成的棘手難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二○○九年起開始派駐醫療人員長駐史瓦濟蘭,協助當地政府醫院Mbabane Government Hospital推動衛生改善計劃、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以便往後能支援其它地區醫院。

北醫附醫國際醫療團,透過實地瞭解史瓦濟蘭當地的醫療政策與結構,分析未來需求,逐步逐項的思考落實解決問題,未來將會持續推動健康促進計劃,配合史國衛生醫療之優先發展策略及WHO 與史國合作展策略。

除了持續推動愛滋病和肺結核防治外,也會積極診治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持續公共衛生研究如寄生蟲防治。期望這樣艱難的醫療任務能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下去,在大家的努力下,讓友邦人民可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與健康人生。

「如果病好了,我希望將來能夠像醫生叔叔一樣救很多人!」這是罹患象腿症的八歲越南女童Loan手術痊癒後說出的感想,感動了整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國際醫療團隊,中國醫藥國際醫療團隊表示,Loan在推動國際醫療人道救援案例中,年紀最小的例子。

中國醫藥國際醫療團

重症罕病治癒率百分百

如同Loan罹患象腿症還有十六例,中國醫藥國際醫療團隊在院長陳宏基的帶領下不僅針對罕見疾病的救治成立團隊,經歷多次整形和大量植皮、切除直腸脾臟等手術後,完成治療,而也都是透過人道救援的方式接受中國醫藥國際醫療團隊救治,成功率為一○○%,除此之外,也派遣醫療團隊針對弱勢國家提供醫療服務與培訓課程、組成長期與短期醫療團,在泰國、緬甸、寮國等各地進行醫療服務。

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邱文達也表示,在他任職衛服部部長時,參加不少國際會議,許多國家皆向他表示謝意,後來他才明白,其實臺灣民間團體在國際醫療的貢獻和努力真的幫助很多人,非常值得鼓勵的,盼能藉由典範獎鼓勵更多民間醫療團體,投入國際醫療行業。

 

【原文刊載於《卓越雜誌》374期;更多資訊請上《卓越雜誌》;《卓越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