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國小校園午餐五大爭議:校園午餐沒有想像中安全?!常見的食...

透視國小校園午餐五大爭議:校園午餐沒有想像中安全?!常見的食

2018-06-02, on 健康醫療



台灣校園午餐的聲量每逢選舉就成為一大燃點,這火燒的很旺。《食力》推出最新季刊立即針對敏感話題「營養午餐」做專題報導,提出造成目前午餐亂象的「食材、基改、成本、安全、美味」5大爭議,全盤性體檢台灣校園午餐政策,並援引日本和芬蘭等案例,讓你思考孩子要吃得美味營養安全,該怎麼做?

餐費=品質=美味?校園午餐的難解方程式

根據教育部與教育部國教署的統計資料來計算,105學年全國小學生與教職員若全數食用校園午餐,國小校園午餐的市值就有98億元,這麼龐大的金額,家長、學生、學校、業者等各環節的關係人卻都不滿意,顯然校園午餐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上學後,中午該吃什麼?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隨機搜尋校園午餐關鍵字,多數與「餐費的城鄉差距」、「菜色好不好」、「好吃不好吃」有關,但「餐費=品質=美味」嗎?根據《食力》深入追查,其實這個午餐算式,並沒有這麼簡單。

校園午餐沒有想像中安全!食品中毒年年有!污染源來自於哪裡?哪些食物最危險?

校園午餐的3個核心要素分別是:營養、美味、安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安全。但《食力》從數據中卻發現,校園午餐食物中毒事件仍然年年發生!學校不是應該供給學童安全的餐食嗎?為什麼理當是安全的校園午餐,卻仍無法避免中毒事件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2013~2017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例數量約在14~23件之間,人數則約在200~650人之間,5年來平均每年國小的食品中毒學童數約493人。這5年度合併計算,最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則分別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計12件761人、諾羅病毒(Norovirus)12件378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3件105人。

食藥署提出前三大病因數據,然而事實上,許多食品中毒的案例之病因是無法查明的,因此資料中前3大病因案件數量加總,只佔了整體病例數的32.9%。而校園午餐發生食品中毒的高峰期,則分別在9月與11月,9月是剛開學、天氣仍炎熱時,氣溫有助於微生物更加快速的繁衍生長;11月則是秋冬季節變換之時,可能與天氣變化導致免疫力下降有關。

想看更多 一頓沒有人滿意的午餐 專題季刊,請至誠品、金石堂、何嘉仁及Tsutaya Bookstore購買或食力官網詳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