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報導「六不六要」防治自殺人人有責
2016-07-09, on 養身保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在資訊隨手可得之世代,各媒體百家爭鳴,新聞報導如何在群眾喜好與新聞價值中取得平衡,已然成為重要議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自殺相關新聞報導提出「六不六要原則」,然而「六不」中的「不要簡化自殺原因」及「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較易被忽略;「六要」原則中「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及「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則是較不易在新聞內容中提及。
24歲以下最易受媒體影響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吳佳儀副執行長表示,媒體對民眾極具影響力,又以成年早期之成人與24歲以下青少年最易受到影響,媒體與學校、家庭、社會並列最具青少年影響力的前四名。而自殺新聞報導透過各媒體管道曝光,其報導方式皆會對民眾造成正負面影響。
別忽略自殺新聞的負面影響
儘管各家媒體對於報導新聞已立有規範,但播報自殺相關新聞時,常因爭取優先曝光以及瀏覽量,而忽略媒體可能對民眾造成負面影響。陽明大學陳映燁教授指出,報導自殺相關新聞時,對於新聞收聽者,需注意「保護隱私並顧及高危險族群的反應」及「促進大眾心理健康教育及預防自殺」。
可從不同死因探討角度切入
若為名人自殺時,不刊登照片、不報導是完全不可能,陳映燁教授建議放大頭照,不要刊登自殺現場的照片,以避免變成熱點,照片、場景的選擇是媒體可以衡量的部分。針對死因探討,切入的角度如從自殺後能解決所有事,會造成模仿效應,但原因如是畏罪自殺等,就較不會有模仿效應;因此提到安樂死、經濟不景氣等,也是切入角度的問題,如探討生命意義、經濟、企業文化等問題,與從探討自殺本身切入角度就會不同。
自殺新聞「六不六要原則」
「六不」包括: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則是: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防治自殺 人人有責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提醒「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民調調查顯示70%民眾認為親友若表示想自殺,自己能夠幫得上忙,但卻不知從何幫起,因此如何教導民眾以及如何辨識危險因子,透過「一問、二應、三轉介」,讓人人皆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7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更多健康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