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幸福其實很簡單!佛陀教你:練習遺忘,記憶幸福的訣竅......

原來幸福其實很簡單!佛陀教你:練習遺忘,記憶幸福的訣竅......

2014-11-27, on 紓壓良方



無法遺忘的痛苦回憶

本書主題談的是對待記憶的方法。

記憶分為遺忘及牢記。

你應該常有因為忘不了某些事,以致感到困擾的經驗。過去的失敗、種種過往怎麼也忘不掉,明知記著也不是辦法,每次回想就覺得煩惱、挫折。仔細一想,這些困擾我們的事,不管是失戀、工作上的失敗、被同伴欺負等,明明都是過往雲煙,卻不斷折磨著我們。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開門見山地說,「我們因為想忘卻忘不掉而苦惱」。

「遺忘」,對人類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們難道不能設法把討厭又一無是處的往事忘得一乾二淨,過著心境海闊天空的日子嗎?

佛教告訴我們如何活得平安快樂、開朗、笑容滿面的生活技巧。只不過,這項技巧是高難度的心理學,所以實際上誰也不願意積極去實踐。這完全表現出「雖然我討厭疼痛,但是不想接受治療」的心態,以佛教觀點來看,只能說:「那就隨你的自由去受苦吧!」不過,我不想就這麼置之不理,希望盡可能簡單地說明,能夠不必活得痛苦的方法。

心是無明與渴愛

先想想看記憶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先說明「記憶」的結構。

因為有心,才可以稱做生命。沒有心只能稱做物體。我這裡指的「心」,並不是
艱深的概念,而是很單純的「感受能力」。一個杯子不會產生任何感覺,所以是物體。小貓、小狗和你、我,對萬事萬物產生的種種感受幾乎到誇張的地步,因此是生物。只要對物體有感覺,就是生命。這是佛教對於「生命」的定義。一般人常說「心」而不是「感覺」。但是,卻沒有人了解「心」的意義。一般人認為心具有思考、判斷的機能,然而,如果肉體沒有感覺,就什麼也做不到,形同物體,和死人沒兩樣。相對於感覺機能,本書使用「心」這個詞彙。那麼,「心」基本上是基於什麼樣的本能而發生作用呢?心的基礎本能是「無明與渴愛」。

心的基本能量是無明與渴愛。無明與渴愛是佛教專門用語,如果要詳盡說明,用掉整本書的篇幅也講不完,所以我在這裡只做最簡單的說明。簡單地說,無明與渴愛,就是「想要活下去」的情感。

渴愛是「枯竭」,巴利語寫成「taṇhā」。渴愛是佛陀首先發現超乎一般常識的真理。想滿足心靈的飢渴非常困難。照理說,我們應該在不知不覺中察覺到這個真理。人們不是常說「欲望無止境」嗎?這就是「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欲望」的意思。不過,佛教所說的渴愛,並不是單純指物質欲望沒有界限的意思。

渴愛是指一切生命想要活下去的本能。這句話似乎很難懂,但我認為這是最簡單明瞭的說明。任何生命都想活下去,都不願意死亡。不論活了多久,都想繼續活下去。想活下去就是欲望沒有極限。物質欲望其實算不了什麼,物品只是維持生存的工具。想活下去,希望逃避死亡的本能,則是渴愛。人們常使用「永生不滅、不死、永遠的天國、永恆的生命」等詞彙,卻沒有人知道這些詞彙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然而,人們希望這些詞彙都是真的。永恆不滅的觀念,就是內心的渴愛產生自我安慰的幻想。希望透過以上的說明,你會明白渴愛根深柢固管轄我們的生存方式的這項事實。

因為不想死去,所以記憶
說實話,沒有人真心想死。因此,才會出現「記憶」的機能。為了活下去,為了避免死亡,所以必須記憶,為了生存而記憶。

不論我們多麼想活下去,只要張開眼睛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活在一個並不容易生存的環境。因為我們活在必須通過許多嚴苛條件才能生存的世界,因此人類為了掩飾不安,寧可遮蔽了雙眼,在盲目的狀態下活著。

人類出生時,所處的環境並不適於生存。足以殺死人類的因素,遠超過能夠活下去的因素。想一想,外面天寒地凍,要是必須露宿街道,會怎麼樣呢?如果跟動物一樣,睡在哪棵樹下,或是睡在道路旁,隔天是不是保得住小命,誰都無法預料。

以食物來說,雖然周遭的環境中有許多植物、水果、乾果等,但是隨便摘來吃也很危險。我們能吃的種類並不多,並不是乾果都能吃,也不是所有的薯類都能入口。我們一定要從無數的植物中,挑選出能吃的食物。如果忘了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就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葉牡丹,它的外觀可能會令人誤以為「這不是高麗菜嗎?」,但實際上,葉牡丹有綠色、紅色或黃色等多種色彩,爭奇鬥艷,常有人在花壇上種植用以取代花卉。我們所吃的高麗菜,並不像葉牡丹那麼漂亮。如果在花壇上看到色彩鮮艷的葉牡丹,心想「長得像高麗菜,應該可以吃吧?」,一吃下去,天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查過相關知識,據說沒有毒性,但並不好吃,和吃草感覺差不多,雖然沒有毒性,卻不能吃。

攝取食物一定要選擇沒有毒性的食物。至少必須選擇身體安全的環境。為了避免死亡,為了活下去,我們必須記憶的事情非常多;也可以反過來說,因為必須避免死亡,因為想要活下去,所以我們會去記憶,記憶許多事物,了解許多事物,就是我們腦子裡充滿了「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的念頭。學習事物,也可以說是因為強烈求生的欲望,並不是值得自豪的生活方式。

欲望和忿怒是記憶的掛勾

接下來解說一下記憶的結構。
這個世界上有數不清的訊息情報,有些和自己有關,有些無關。因此,我們不可能記住所有的訊息。我們要記住訊息,需要具備「被該訊息吸引的掛勾」。我們不是常用掛勾來吊住皮包或外套嗎?有如這些掛勾吸引住內心的東西,就是貪瞋痴。

「痴」就像一個朝下的掛勾,所以什麼也勾不住。只不過是個佔空間、麻煩的東西。我們的內心如果是一面牆,這面牆上釘了許多掛勾,但多數都朝下。
朝上的掛勾可以勾住許多東西。生活中的掛勾可以掛帽子、皮帶、領帶;心靈則有欲望及忿怒兩種掛勾,可以勾住訊息情報。
如果訊息沒有在掛勾上勾好,很快就會忘掉。就算告訴你,你也會立刻就忘掉。

要記住任何事物,都需要欲望及忿怒。

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

假設因為欲望、忿怒來記憶事情。但這確實記住了嗎?不,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你記住的內容只是支撐自我的存在欲。

我們就算說是記住事物而學習,為的也不是成為偉大的學者,一切都是因為存在欲。只要記住了某些知識,就能活下去、保住立場、對社會沒有虧欠、能夠抬頭挺胸、不會被公司解雇……等等。我們記憶,到頭來都是為了保住性命。

因此,看看知識世界的例子,許多人拚命準備考試取得證照,大學教授每年都要提交報告……,除了當事人以外,誰都不會看的報告,卻特別花錢印刷提交大學的教授會。但真要探究這麼做的用意,不過是宣告:「我今年做了這麼多事唷!」並不是以增長知識為目的,只是為了維持工作安定而已。

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知識的世界,不論任何人、任何領域,都是相同的,只是用來粉飾存在欲而已。從佛教觀點來看,實在很可悲。

與正確性無關

雖然我們總是確信所知道的事物正確無誤,其實最好抱著懷疑。因為就算我們認為「記住了」,我們記住的往往並非真相。對一般人而言,記住的事物正確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記住的事物足夠活下去就夠了。

比方說賣毒品給年輕人,這是很殘忍的行為,年輕人的未來將因此而毀於一旦。不過,毒販照賣不誤,如果你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做?難道你不認為正在做壞事嗎?難道你不認為欺騙了無知的年輕人,毀了這些孩子的未來嗎?」毒販大概會回你一句:「干我屁事,買毒品的人自己應該負責!」或許他會滿不在乎地說:「保護身體原本就是自己的責任,我又不是他們的父母。」只要賣出去了,就能賺到錢,自己就能活下去,因此他們不認為販毒有什麼錯。

舉販毒的例子或許很極端,我要表達的是: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然而,在知識的領域中,客觀來看,究竟正確與否根本不重要。

以現在我們所知的歷史來說,不也都已經失真了嗎?全都是創造出的故事。我
從孩提時起,最討厭讀的科目就是歷史。我一直這麼認為:「讀這些東西根本蠢透了!」因為歷史的真實性令人存疑。

年紀增長後,我的懷疑不減反增。每當看報紙、網路新聞,或是電視新聞等各種來源的報導,就會了解這些報導,並未傳達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的真相。這些報導都是基於某個人的主觀,加入自我的偏見,因應社會的狀況,報導充滿偏見的內容。美其名為新聞報導,卻毫不可信。連現代的新聞報導都如此缺乏可信度,你還認為久遠以前的歷史有什麼可信度?

但是,現實社會中有歷史學家,也有喜歡研究歷史的人,日本人最近甚至把喜愛歷史的女性稱為「歷女」,她們雖然喜歡歷史,但是史實難道真的如她們所知的那樣嗎?

事實上,歷史學者是靠著學歷史而謀生計,就只是如此而已。雖然他們在學生時代,覺得學習歷史很有趣,也只是因為和難以理解的數學及國文相較之下,讀歷史還算輕鬆。也就是說,心情愉快與否是他們偏好學習歷史的主因。基於感情因素,使他們選擇研究歷史來謀生。

我讀國中以前,每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述歷史時,內心總嘀咕著:「這什麼鬼?」因此完全沒有興趣。我當時總覺得:「為什麼一定要背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有夠麻煩!」我生長的國家斯里蘭卡歷史非常悠久,歷史從西元前六百年開始記錄,不過,因為我對於歷史課本的記載,總認為「這太奇怪了」、「這是事實嗎?」,所以完全沒興趣。我歷史成績很差,歷史老師說我「腦筋不好」。但是因為我數學及英文經常滿分,所以英、數老師誇獎我「相當聰明」。不過,提到我的過去,也都是歷史了,一點都不重要。

我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因為有興趣才會記憶,和內容是否正確無關。」「對我來說很有趣」,所以我們才記住,只是這樣而已。

記憶建築在情緒之上

雖然我說了人類都是藉由煩惱、忿怒或欲望來記憶,但我自己也免不了以情緒記憶事物。最近在某個電視節目上看到北野武提到聖誕節,他說:「我是佛教徒,才不過聖誕節呢。」年輕的主播則反駁:「現在哪有人不過聖誕節。」針對主播這句話,北野武以他一貫幽默的風格說:「我老爸也不過聖誕節唷,我是佛教徒,所以我也不過聖誕節呀!」當時我對那位年輕主播的態度非常不以為然,他表現出不慶祝聖誕節就是老土、跟不上時代的態度令我很生氣。明明只要有自信地說「我會慶祝聖誕節」就好了,我帶著個人情緒,認為他不需要表現出輕蔑的態度,以致怎麼也忘不了。

明明平時一大堆事都立刻忘得一乾二淨,一旦情緒被牽動,只要看一下電視,立刻就想起來,這是因為我感到忿怒,所以才會記住。

記憶就是像這樣,奠基在莫名其妙的情緒。尤其是情緒經常不受控制,當情緒失控,就會對知識、記憶造成影響。情緒是不講道理的,一旦情緒失控,記憶就會難以收拾。

比方說,忿怒的情緒失控時,因為忿怒而記住的知識、記憶就會產生激烈地運
轉,欲望也是一樣。煩惱的數量有一千五百個。就算說一千五百個,也很難產生具體的概念。隨著忿怒和欲望起舞,因而產生的情緒分化為一千五百個,如嫉妒、沮喪、後悔、興高采烈、看不起他人、打腫臉充胖子等。而且人類總是隨這些情緒的擺佈而記憶事物。

例如為了想炫耀而用功,記住了一些知識,然而因為種種情緒失控,使得記住的觀念也跟著失控而產生激烈的震盪。

舉例來說,日本位在重疊的板塊上,也就是說地面上的建築,都建在無數的斷層帶上。如果抱著「斷層的移動干我屁事?」的態度,當建築物搖晃毀損,海上發生海嘯、道路斷成兩截、橋也斷裂掉落,這會怎麼樣呢?你會高興嗎?應該不會覺得開心吧?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緒如果失控,記憶的訊息浮出形成狂風巨浪,被情緒淹沒,這就像大地震或海嘯般危險。

記憶隨情緒波動

情緒原本就不是好東西,因此建立在情緒上的概念、記憶等,雖然無法一口咬定是壞的事物,卻絕非好事,一旦失控更是棘手。

某種情緒強烈的時候,容易導致種種麻煩。

和情緒相關的事物能輕易地記住;平時必須牢記的,怎麼也記不住;記住了,卻又被內心削除;記住的訊息變得混亂──成為實際上不存在、奇怪的事物等。

好比我的心非常忿怒的時候,和這個忿怒相關的事物,毫不費力就能記住。假設我對B很生氣,結果有個人對我說:「某年某月某日幾點時,B 在某個地方對C 說了某件事喔。」我會把這件事記得很清楚。平時我的記憶力很差,什麼也記不住,但一聽到這件事,卻怎麼也忘不掉。

當人類記憶時,一千五百個煩惱中,當下最強烈的情緒將會同時進入記憶的訊息中。例如不想上課,卻不得不專心聽講的時候,內心因此充滿忿怒,「上課必須專心聽講真討厭」,這時候,隔壁同學告訴你:「我跟你說,老師就住在我家隔壁,昨天他被老婆痛揍了一頓。」結果你把這句話記得一清二楚,課堂上老師講課的內容反而沒在聽。一心只想著「啊,原來如此,下次我把老師這件糗事告訴別人」等不相干的事。

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當情緒作怪時,該記住的記不住,不該記住的反而記得比什麼都牢固,大腦把重要的訊息全部刪除,忘得一乾二淨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必須費心記憶的,是對於生存間接必要的事物

接下來要說明的是怎麼記憶,以及記憶的方法。

首先,要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是自動記憶,也就是不需要費力就能記住某些事
物。一般人都不會故意去玩火,也不會沒事去闖紅燈。唔,雖說也有人會闖紅燈,不過,除非是懷著輕生的念頭,否則應該沒有人會在明知生命會遭受威脅的狀況下,還故意闖紅燈。

我們即使不用勞心勞力、沒有人教導,為了生存仍會記住許多事物。比方說,我們會害怕巨大的動物,就算我們沒有被熊攻擊過,也會覺得熊很可怕。又或是,回溯七代、八代前的祖先,雖然蛇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困擾,他們照樣討厭蛇。這些都是人們自動記憶的基本訊息。

此外,人們不會輕易忘記這些基本訊息,人類可能會把知交好友對自己的善意輕易地忘得一乾二淨,卻絕對不會忘記和生存有關的基本訊息。我們不會忘記應該對蛇懷著恐懼。和生存息息相關的訊息,會以自動模式記憶下來。

必須費心記住的,是對於生存間接必要的事物。例如數學等知識,和生存沒有任何關係,卻能產生間接作用,因此人類需要費心去記憶。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對於生存沒有直接效用,但卻能產生間接助益。這些知識能夠讓我們順利就業、能夠讀寫文章、學習工作需要的技巧加以運用,就能獲得薪資求三餐溫飽。換句話說,都因為不是直接產生效用才必須費心費力,實際上根本不想學習這些事物。

 

本文摘自漫遊者文化《佛陀教你練習遺忘,記憶幸福的訣竅:丟掉不想要的,找回平靜從容的記憶術》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漫遊者文化》網站;《漫遊者文化》粉絲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