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久不癒合染菌鼠蹊部竟腫脹
2015-04-18, on 養身保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30多歲的陳先生,日前在工作時,被鐵釘刺傷右小腿前側,因傷口不大,所以沒有特別包紮,僅自行使用消炎藥和優碘擦拭傷口,但一個月後傷口未癒合反而出現潰瘍,右側鼠蹊部還長出腫塊。台大新竹分院感染科醫師鄭琬豑表示,根據診斷,患者的症狀是由非結核分枝桿菌 〈NTM〉感染造成,經過藥物治療後,傷口已經逐漸癒合、腫塊也縮小。
據了解,陳先生的傷口起初並不大,因此沒有包紮或避免接觸到水,未料數天後傷口開始紅腫,他自行擦藥,但傷口未癒合,還在鼠蹊部長出會痛的腫塊,才緊急就醫治療。患者到院後,連續幾天接受皮膚感染細菌的抗生素治療後,右小腿傷口和右鼠蹊部腫塊仍持續變大。因此,醫師安排清創手術,並對發炎感染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和多種病菌培養,才確診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鄭琬豑透露,非結核分枝桿菌與結核菌不同,不具高傳染力和致病力,但非結核分枝桿菌普遍存在於水、土壤等周遭環境,開放性傷口若未接受妥善包紮處理,病菌就有機會從傷口進入,引起皮膚感染潰瘍,甚至沿著淋巴回流,造成淋巴結發炎腫大。免疫系統不全患者,更可能因非結核分枝桿菌造成各項器官感染,如肺部、皮膚軟組織、淋巴結、骨骼、以及人工導管感染等。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臨床上難以早期診斷,因為其臨床表現和其他常見細菌相似,病菌培養和菌種鑑定較為困難。鄭琬豑提醒民眾,若出現傷口久不癒合的狀況,尤其是透過一般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時,應考慮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可能性。若確認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應該使用針對非結核分枝桿菌的藥物,並可能需要合併外科引流或清創手術,以達成好的治療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6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