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防病?重點在正確判讀紅字,代表哪些潛在危險...LIF
2018-05-23, on 健康小貼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每逢健康檢查時,總是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檢查項目感到困惑。受檢者最在意的是,檢查結果是否反應真實的身體狀況、對於健康的保證又提供了多少?想藉由健康檢查避免風險,理性選擇健康檢查可參用2大重點:(1)是否達到最佳性價比(C/P值)、(2)是否由醫師提供正確解釋與建議。
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崇豪表示,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1次檢查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定期健檢有其必要性存在,只是需間隔多久並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綜合考量,選定此次想做健檢的適應症。只有挑選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檢康檢查的最佳效益!
醫療不是萬能,疾病盛行率不高或檢查工具敏感性不高,就可能未檢查出疾病;且有些疾病從被檢查出到已無法治癒的時間點間隔很短,疾病又恰巧出現在2次檢查間,就算是「定期檢查」也很難預防。但萬一做完檢查不久就出現重大疾病,經常是醫病關係破裂那天。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
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 才能充分防病
李崇豪副主任提醒,如果只看當下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質疑已太遲。健康檢查的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紅字有無,沒有去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健檢就不夠充分發揮目的!一般人生病了才就醫,然而疾病產生症狀,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發展,並非短時間內造成。
李崇豪醫師指出,有些檢查不需列為標準套裝的常規項目,不必每個人每年都做。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不論是帶原者或有抗體的人,B肝標記不會改變,而帶原者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及治療,常規在套裝中反覆檢驗這種項目,對自費的檢查者來說是一種浪費。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