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女初次用衛生棉中毒死亡!!!...

14歲少女初次用衛生棉中毒死亡!!!

2015-01-30, on 健康醫療



(示意圖)

英國威爾斯一名14歲少女娜塔莎第一次使用衛生巾,竟引發衛生巾中毒休克症候群而不幸死亡,她的家人希望她的死能提醒世人關注衛生巾中毒這罕見卻致命的疾病。 

14歲少女初次用衛生巾中毒死亡(資料圖) 

事件回放: 14歲少女初次用衛生巾中毒死亡 英國威爾斯一名14歲少女娜塔莎第一次使用衛生巾,竟引發衛生巾中毒休克症候群而不幸死亡,她的家人希望她的死能提醒世人關注衛生巾中毒這罕見卻致命的疾病。 娜塔莎的家人指出,“一般來說,如果在體內放置衛生巾的時間過長,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症候群。

但是,娜塔莎是跟著使用說明、正確地使用衛生巾。然而,卻也純粹是因衛生巾置入她的體內,而導致中毒性休克症候群,這種疾病非常罕見,但也非常致命。” 去世前5天,娜塔莎出現發高燒、嘔吐、腹瀉、頭暈等症狀,醫生原本以為她感染諾羅病毒,但治療卻沒有效果。

解讀:衛生棉條該如何用才安全一、什麼是衛生棉條? 

衛生棉條,又稱衛生栓,簡稱棉條,是一種棉質的圓柱體,在女性月經來潮時,可置入陰道中吸收經血。 導管式的衛生棉條是由美國丹佛的Earle Haas醫生於1929年發明,1931年申請專利,1936年在美國上市。另一種說法是,衛生棉條是由西德的一位婦科女醫師,在1950年所設計出來的女性用品。由於使用衛生棉條不影響衣著和運動,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歐美女性使用較多。由於亞洲人習慣上不喜歡栓劑,衛生棉條在亞洲國家的女性中使用很少。

二、使用衛生棉條的步驟 現在我們將教你怎樣使用衛生棉條。 你所需要的東西:衛生棉條凡士林 第一步根據你的月經流量(較少、適中、較多)選購合適的衛生棉條。 第二步用溫水和肥皂把雙手洗淨。第三步從包裝中取出衛生棉條。 第四步把棉條的內管置入體內,大概幾英寸,不能太深入。手必須夠得著外管。 第五步將內管繼續往前推,將棉條推入陰道內。 第六步把導管(外管和內管)一同移除。 第七步必須把連著棉條的線留在陰道外。 第八步把導管用廁紙裹好丟到垃圾筒內。千萬別把它衝進廁所。

三、使用衛生棉條必須注意的問題

使用適合自己的最低流量要求的棉條。 慢慢地把棉條置入陰道,不要硬塞。在經期開始的幾天,最好與護墊一同使用。 衛生棉條的包裝內有使用說明,必須先閱讀。 如果棉條不能順利置入,使用少量潤滑劑。 你不會感覺到棉條在體內。如果這樣的感覺,證明你置得不夠深入。把它移除再重新置入新的棉條。 

在把內管從外管推進陰道前,嘗試把外管稍稍伸進陰道。為了防止洩漏,每4-8小時更換一次。 防止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千萬不要把棉條留在陰道超過8小時。

延伸閱讀:

使用衛生巾必須注意的問題? 如何選擇衛生巾?

1、底層以選透氣材料製成的為好,它可使氣體狀的水分子順利通過,從而達到及時排出濕氣的作用,有效地減少衛生巾與身體出濕氣的作用,有效地減少衛生巾與身體之間的潮濕和悶熱,保持乾爽清新的感受。 

2、表層要選擇乾爽網面漏斗型的。表層乾爽可使局部皮膚不受潮濕之苦;漏斗型設計優於桶狀設計,滲入的液體不易回流。 

3、中層以透氣、內含高效膠化 ​​層的為好。內含高效膠化 ​​層的衛生巾,可把滲入的液體凝結成嗜哩狀,受壓後不回滲,表面沒有粘乎乎的感覺[詳細] 衛生巾也有保質期,使用時如何保質?

1、不要放在衛生間裡。 衛生巾受潮後容易變質,使細菌侵入繁殖,即使不拆封也會被污染,所以需要在乾燥、無菌環境中貯藏。這樣看來,潮濕、陰暗的衛生間顯然不適合存放衛生巾,最好有個專門存放這類衛生用品的小抽屜,與其他物品隔開。 

2、開封後當月用完。 現在天氣暖和了,正是容易細菌繁殖的季節,已經開封的衛生巾存放太久,有可能被污染,最好當月用完已開封的那包,而且隨用隨 ​​買。一般家裡備著一個月用量(夜用與日用共20片)的就夠了,不要一次買太多。

3、接觸衛生巾前洗手。 便後洗手都知道,但有幾個人能做到便前洗手呢?記住哦,經期一定要先洗手。因為用手將衛生巾拆封、打開、撫平、黏貼的過程,會將病菌帶到衛生巾上。衛生巾直接接觸女性外陰皮膚,經期又是女性抵抗力較低的時期,稍不注意極易發生感染,導致婦科疾病。

4、勤換更衛生 最好兩小時換一次。有一個調查:日本女人在月經期間平均每天更換6次,中國女人為3次。同為亞洲人種,體質無太大的差異,經血量應該差不多,換與不換該怎麼選擇呢?換的好處不說了,說說不換的壞處吧。首先會有異味,經血是沒味的,從體內流出來後接觸了空氣,發生氧化後就有了異味,時間越長氣味越嚴重。更麻煩的還在後面:經血中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易成為細菌大肆滋生的“培養基”,從而發生婦科感染。調查顯示:亞洲大多數女性會使用衛生巾,只有少部分會根據需要選擇衛生棉,對大多數人來說,衛生棉還相對比較陌生,大家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掌握方法,千萬別因小小的疏忽導致安全隱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