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兇猛的12個飲食謠言!蝦與維生素C一起等於砒霜根...

2015年最兇猛的12個飲食謠言!蝦與維生素C一起等於砒霜根本是騙人的啦!!!

2015-09-23, on 養身保健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經歷了很多食品安全問題,使很多人搭在飲食上的神經愈發的敏感。這幾年讀者對飲食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專注,媒體也在著重報導這方面的內容,經常會請飲食營養方面的專家為讀者朋友答疑解惑,在這幾年裡我們確實懂了不少健康新知,但也有偽裝成“健康新知”的“飲食謠言”夾雜在這股洪流中撲面而來,以“善意”的方式提供錯誤信息,危言聳聽。本期,編者為讀者朋友蒐集了來自各方媒體發布的“飲食謠言”,為曾經被“誤毒”的那些食物和飲食習慣平平反。
 
謠言:
“吃黑色食物傷口難癒合,黑色食物都是染色的。”
 
    解“毒”平反:傷口癒合時吃黑色食物會留疤?黑色食物真的對傷口癒合有影響嗎?傷口癒合首先需要細胞增生形成新的組織,逐漸填補傷口。其次需要纖維組織的增生。主要由成纖維細胞、成肌纖維細胞等合成膠原纖維。這兩個過程在人體內每時每刻不間斷在進行,維持人體的組織更新,是不會受食用的食品影響的,無論是黑色或者其他顏色。
    黑色食物之所以呈現黑色大部分是由花色苷(又稱花青素)引起的,花色苷溶於水,所以,黑色食物經浸泡掉色是很正常的。
 
謠言:
“蝦與維生素C同食似砒霜!”
 
    解“毒”平反:類似以上食物相剋的種種組合年年都有,營養專家不厭其煩地闢謠,但其“炙手可熱”的程度並未在2013年有所衰減。據說不少大學還將“食物相剋大全”做表、做圖貼在食堂,給學生們“科普”,相關書籍也乘勢熱賣,大賺一筆。實際上,食物相剋的風行在我國是有文化基礎的,例如《本草綱目》有一節“食物禁忌”,就列舉了180對不能同時食用的食物。但早在清代起,就有中醫學者對此進行過批駁,現代營養學家鄭集教授在上世紀30年代就對“相剋”食物進行科學實驗,並做出了科學的解釋。近年來中國營養學會分別與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合作,做了更嚴格一些的“食物相剋”實驗。
 
蘭州大學的實驗選了5組傳說會相剋的食物組合,由100名健康志願者食用,連續吃了一周,沒有發現哪一組食物會引起異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實驗則另外選了12組食物組合,有30名志願者連續吃3天,也未發現異常,只是有志願者認為個別組合食物搭配不合理,導致口味不適合。專家稱,絕大多數有關食物相剋的說法都是謠傳,既沒有中醫依據,也沒有科學依據。
 
    拿“蝦+維生素C=中毒”來說。在謠言中,蝦不能與維生素C同食的原因是“蝦含有一種濃度很高的'五價砷化合物',它本身對人體無毒害,但是維生素C會把它轉化成劇毒的'三價砷',也就是砒霜,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致命。”事實上,蝦所含的砷絕大部分是穩定的有機砷,無機砷的含量不到4%。
 
按國家標準,每千克鮮蝦中無機砷含量不能超過0.5毫克。即使這些無機砷能被維生素C全部還原成砒霜,那麼也要吃上212斤的蝦才能達到口服砒霜致死量的下限。專家稱,與食物相剋相比,以下三種“毒物”更值得引起重視:第一類是如河豚等有毒有害物質是天然存在的;第二類是天然存在,但人類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比如生豆漿和沒有加工好的扁豆,只要徹底加熱就不會中毒;第三類是污染物,最多見的是生物污染物,不干不淨吃出來的毛病。
 
謠言:“一碗泡麵需要肝臟解毒32天!”
 
    解“毒”平反:謠言說泡麵的麵餅經過油炸,油中添加了BHT,在沖泡過程遇到高溫,這些物質就會溶解出來。而肝臟是人體的排毒器官,只要人體攝入不需要的物質,都會由肝臟整合排出去,一般32天為一個週期。所以一碗泡麵需要肝臟解毒32天才可以代謝出去!
 
    在謠言中被多次提到的BHT是一種抗氧化劑。它被廣泛用於食品中油脂的抗氧化。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把BHT的每日允許攝入量定在每公斤體重0.3毫克。對於成年人,大致相當於每天20毫克左右。按照現行的中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BHT在食品中的用量一般為每公斤油脂0.2克。按照每包方便麵100克、通常含油量20%來計算,每天吃5包泡麵,長年累月地吃,其中的BHT也不會造成健康危害。實際上,泡麵作為一種熱量高,營養成分單一的食品,本身不是一種“健康食品”,它的問題還有含比較多的鹽,導致鈉超標等等。但將“非健康食品”與“毒食”畫上等號。
 
謠言:“喝酒兌飲料,會得慢性病!”
 
    解“毒”平反:很多人喝酒時,喜歡兌點碳酸飲料。比如紅酒加雪碧,啤酒加可樂等。謠言說,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會影響健康,導致肥胖和其他慢性病。
 
    在這條謠言中,飲料是較為“無辜”的。酒精本身是對“身體造成傷害,營養健康,導致肥胖和其他慢性病”的元兇。而就“酒精配碳酸飲料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的說法,專家解釋稱,酒精進入血液後,即隨著血液循環迅速分佈於全身各組織,乙醇有脂溶性,較易透過血腦屏障。乙醇進入大腦的速率主要取決於血液中的乙醇濃度,其濃度越高,進入大腦的酒精就會越多,直到二者大致持平。
 
而來自飲料的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一樣,是通過擴散作用透過血腦屏障的,並不會影響乙醇進入血腦屏障的速率。所以,即使是用含氣飲料兌的酒,在這個環節並不會加速酒精進入大腦,反而能通過稀釋作用減緩這個過程。其實喝酒配飲料,能降低了酒精濃度,也減慢了酒精的吸收速度。大量水分的攝入還會加速酒精的排泄,因此能避免醉酒。
 
謠言:“吃剛出爐的麵包會致癌!”
 
    解“毒”平反:謠言說剛出爐的麵包至少要放兩個鐘頭以上才能吃,因為新出爐的麵包仍處於高溫狀態,這時麵包的酵母還未完全消失,這時食用麵包會將有害的致癌物一同食入。
 
    作為微生物的酵母,其主要作用在於發麵階段。而烤製時,溫度一般在200℃左右,在如此高溫的環境下,酵母早就消失殆盡。且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酵母有致癌的可能。此外,致癌物“高溫下存在,放涼後消失”也可以作為這個謠言的“笑點”。麵包烤焦糊的外皮,最好不吃,因為即使放涼了,焦糊的部分也含有疑似致癌物質。
 
謠言:“吃粗糧,致不育!”
 
    解“毒”平反:這條謠言也許不用思量就可以破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全民粗糧年代”,但那時候我國的生育率卻比現在高得多,多數家庭都生好幾個孩子。其實這個說法來源於一個實驗,實驗表明吃大量全穀類食品之後,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略有下降,排卵數量略有減少,但該研究中受訪者的人數還很少,而且並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生育能力。
 
謠言:“褐色麵包就是全麥麵包”
 
    解“毒”平反:注重飲食健康的人,經常被食品的顏色所迷惑:褐色麵包被看做是健康和營養價值更高的食品。殊不知,那隻是麵包師烘製麵包時添加的食用色素,從而使褐色麵包更具有誘人購買的色調。注意,褐色麵包並不等於全麥麵包,購買全麥麵包最好看清標識。
 
謠言:“吃土豆容易發胖”
 
    解“毒”平反:很多人都把土豆當成容易發胖的食物,其實不然。土豆含有澱粉,但是它們的含水量高達70%以上,真正的澱粉含量不過20%,其中還含有能夠產生飽脹感的膳食纖維,所以用它來代替主食不但不容易發胖,還有減肥的效果。土豆之所以被人們看成是容易發胖的食品,完全是因為傳統的烹飪方法不當,如把土豆做成炸薯條、炸薯片。一隻中等大小的土豆,做成炸薯條之後的熱量是烤土豆的200倍。令人發胖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它吸收的油脂。做過土豆燒牛肉的人都知道,土豆的吸油力是很強的。
 
謠言:“牛肉燉土豆會傷胃”
 
    解“毒”平反:近日有網友在網上轉發土豆燒牛肉可引發胃腸紊亂的貼子,據稱:土豆和牛肉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會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久之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對此,營養專家反駁:“土豆燉牛肉傷胃純屬無稽之談。”
 
    土豆屬鹼性食品,對肉類的副作用有一定的矯正作用。土豆所需的胃酸濃度低於肉類,但任何食物在消化時都會改變胃酸的酸度。只要酸度降低,胃酸就會再分泌出來,而不是分別根據每種食物的消化難易度來分泌相應濃度的胃酸參與消化。
 
謠言:“吃雞蛋別吃蛋黃”
 
    解“毒”平反:很多人吃雞蛋只吃雞蛋清不吃蛋黃,認為蛋黃含有膽固醇,怕吃了蛋黃後膽固醇會增高。吃雞蛋不吃蛋黃,實質是吃了西瓜皮丟了西瓜瓤。蛋黃中富含卵磷脂,被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膽鹼通過血液到達腦內與腦組織中的醋酸結合轉化為乙酰膽鹼,從而提高大腦乙酰膽鹼濃度,乙酰膽鹼是神經細胞中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對增進和改善人類記憶力大有裨益。老年人食用雞蛋不丟棄蛋黃就可以改善增強記憶力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改善記憶力。
 
    但需要提醒的是,雞蛋雖好也不可過量食用。每天吃1~2個,每週3~5個,即可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烹飪方法多選用蒸煮,少選擇煎炸。
 
謠言:“聖女果是轉基因的,不能吃”
 
    解“毒”平反:聖女果(俗稱小西紅柿)因為營養豐富、口感好、便於食用而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果蔬,但最近網上有傳言說聖女果是轉基因食品,食用後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對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劉建輝表示:“聖女果不是轉基因食品,人們可以放心食用。”
 
    聖女果屬於番茄屬,原名“櫻桃番茄”,從台灣引種,只不過第一個引種的品種名是“聖女”,所以人們後來就把所有的小西紅柿都稱為“聖女果”,實際上小西紅柿還有很多品種。而且,在公元前500年,野生的番茄被當時的中南美洲人收進了自家菜園時,這些番茄就有著同櫻桃比肩的小巧身材。隨後,經過不斷雜交選育,番茄的個頭才越來越大了。
 
謠言:“少吃蔬菜能預防腎結石”
 
    解“毒”平反:既然腎結石是草酸鈣型結石為主,它的形成原因是草酸和鈣在腎臟裡見面,並發生結合,那麼預防腎結石的措施就是兩個方面:減少尿液裡要排出的鈣,或者減少尿液裡要排出的草酸。
 
    先說減少草酸這條途徑。無論是膳食中的草酸過多,還是體內代謝成草酸的物質過多,都可能帶來尿中的草酸含量上升。而理論上說,只要尿中草酸含量增加,鈣和草酸的結合機會就會增加,可能引起草酸鈣型結石風險上升。
 
同時,過高濃度的草酸本身對腎臟細胞也有損害作用。所以,很多人非常害怕菠菜,總覺得菜裡有草酸,是個健康隱患。不過,這裡忽略了一個問題:菠菜裡的草酸,未必一定會跑到尿裡面去。它可能在烹調中被除去,也可能在胃腸道中與其他物質結合,最後沒有被吸收到血液當中,自然也就不一定會帶來結石的麻煩。
 
同時,不同人胃腸道對草酸的吸收能力差異很大,胃腸功能障礙者,有“腸漏綜合徵”的人,食物中草酸的吸收率可能會高於健康人。實際上,並沒有可靠調查數據能夠證明,吃菠菜多的人,或者吃蔬菜多的人,就有更大的機會患上腎結石。
 
富含草酸的食物到底能對結石的形成起多大作用,還要看用什麼烹調方法來烹調蔬菜,看個人的胃腸道是否健康,身體對草酸的代謝能力如何,還要看攝入鈣、鎂等元素數量的多少。相反,因為蔬菜中含有相當豐富的鉀,綠葉蔬菜中還含有較多的鎂,這兩種元素都有利於減少尿鈣的排泄量,而尿鈣濃度下降,對於預防腎結石是非常有利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