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醫療核心價值和信院長黃達夫:健保窮得只剩下錢
2015-03-04, on 健康醫療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為,健保亟於節省支出,醫療機構只想是節省成本,台灣人一年平均跑醫院十五次,沒有變得比較健康,反而承受身心痛苦。健保應該以治療結果好壞為審核標準,以成果競爭取代價格競爭,才能減少資源濫用與浪費。
★作者
文◎林筱庭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坐在「吃到飽」餐廳裡,是否吃得比平常食量還要更多?相較於單盤計算,大家通常都會多吃一些,因為任一道餐點都可以隨意取用,且幾乎不必再多付錢──無論食材原始成本是十元還是一百元。
這問題出在哪裡?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維特(Steven D. Levitt)指出,人們不必支付某事物的真正成本時,通常都會用無效率的方式來使用那樣東西;當健康照護資源用類似的方式支配時,就會發生同樣的事。
李維特所說的,正是全民健保所面臨的根本結構問題。今年三月一日,屆滿二十歲的健保,雖然已達成不少成就,包括將近百分百的納保率、製發健保IC卡、發展多元支付制度等,台灣幾乎人人領有一張健保卡,健保近年所做的民調滿意度均維持在八成以上,政府也以此為榮,幾乎是台灣評價最高的公共政策。
但健保卻也因醫療給付過於低廉,「一卡吃到飽」的設計,導致醫院服務量幾近失控。醫院為求生存,造就「血汗醫護」,工時長、工作負荷重、薪資低,使得醫護人員大量逃離醫療職場,更嚴重影響醫學系畢業生願意投身醫界的意願。
只想省錢,陷入惡性循環
醫院軍備競賽搶病人、急重症病人變成人球、「藥價黑洞」、「六大皆空」等問題競相浮現,為了應付不斷增長的醫療支出,過去二十年健保歷經四次財務危機,調漲過兩次保費,更祭出二代健保財務改革收取補充保費。
一切爭議,都為搶奪固定且困窘的健保大餅,醫療照護體系似乎已落入惡性循環,無法脫身。
擁有二十餘年第一線臨床工作經驗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卻有不一樣的想法。他認為,健保「病因」出在迷失醫療核心價值,健保想節省支出、醫界想節省成本、民眾希望撈本,沒人在乎醫療品質,健保窮得只剩下「錢」,但只要改變觀念及做法,台灣其實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創造健保、醫院、病患的「三贏」局面。
以下是黃達夫的口述整理:
一年看病十五次,勞民傷財
台灣健保不會破產,因為沒有一個執政政黨,可以得到人民擁戴而不持續辦理健保。但是,健保假如不做改變,問題永遠會層出不窮。現在的健保已用掉六千多億元,這還不包括四千億元的自費項目,這些醫療費用加起來要一兆元,未來二十年只會繼續往上升,不容易控制。「病因」在哪裡?因為當初政府辦健保的目的,並不是為病人利益著想,而是「為選票為政績而辦」。
一個保險制度一定是要「三贏」才可,「民眾贏、醫界贏、健保贏」才算成功,現在卻是「三輸」。民眾覺得自己贏,能隨時到醫院看病,但有助益嗎?溫啟邦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曾做了一份研究,他比較健保實施前後十年,全體國人平均餘命並沒有明顯增加,死亡率也未減少。
台灣人並沒有因為健保而變得比較健康,每年平均看診次數超過十五次,是歐美國家的二至三倍,病人一定是覺得自己病看不好,才不斷去醫院。健保的民調滿意度高達八成五,其實是把「滿意」跟「尚可」加起來才達到,民眾真的是滿意嗎?去年底《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公布一項調查,分析全球二十九國民眾對醫療品質的滿意度,台灣是倒數第三。
只檢查不問診,小病看不好
若買一台電腦,每個月都要維修一次,你覺得品質好嗎?健保沒有根據醫師診斷病人時,問診、做身體檢查的時間、人力做合理的成本分析來決定診察費。門診給付太低,雖然每次花費很少,但十五次加起來,健保的支出就不少了。民眾也不見得佔到便宜,要請假花時間、花交通費,社會付出不少成本,匆促看診誤診率也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