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好,還是剖腹產好?準媽媽一定要知道的生產風險面面觀.....

自然產好,還是剖腹產好?準媽媽一定要知道的生產風險面面觀...

2017-09-05, on 健康醫療



孕婦須知

自然產與剖腹產‧生產風險面面觀

文/林語荷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醫師 

風險經常伴隨著事件而存在,無論是剖腹生產或自然分娩,不但皆存在相同的生產風險,不同的生產方式也各自存在不同的一般性風險。

 

早期社會生產具高風險

早期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生產有時須賭上媽媽的性命,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醫療儀器的日新月異,因為分娩所發生的天人永隔事件已不多見,臨床上,懷胎足月後順利讓寶寶誕生的比例超過99%,產婦的死亡率也低於千分之2。

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醫師表示,早期社會產婦遭遇難產的情況可能來自兩個面向,其一與媽媽本身的內科疾病有關,如:甲狀腺異常、紅斑性狼瘡、高血壓或糖尿病等,若這些疾病於生產過程中發作,會讓產婦面臨生命危險或併發嚴重的後遺症,而另一種狀況則來自於生產過程的意外情況無法掌控,例如:產程過長使子宮收縮無力造成產後大出血,或是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等狀況所造成的產前嚴重出血等,都會讓母胎生命同時遭受威脅。

 

醫療進步讓多數生產風險可掌握

然而,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而言,只要孕媽咪有定期產檢,即可針對內科疾病預先歸類為高危險妊娠情況,並進行風險防範,而生產過程的意外,也可在儀器監視下有效降低發生率。

以因待產時間過長所造成的產後大出血為例,在早期沒有超音波的年代,若胎兒太大,遲遲無法讓產程順利推展,待產程一拉長,產婦的子宮會逐漸無力收縮,最終當胎兒娩出後,子宮仍無法收縮,致使產婦凝血功能不良,即可能造成血崩(產後大出血)。此種情況在現代醫療處置中,除了能在待產過程中,透過儀器監看胎兒情況,也會確保在子宮疲乏前進行剖腹,讓寶寶平安出生、解除可能的生產危機。

 

仍有無法規避的生產風險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不僅產婦本身因素所造成的生產風險可有效降低,透過超音波、胎兒監視器與基因檢測等儀器與技術的發明,許多自費檢測也讓胎兒的健康與健全狀態能在產前有9成以上的掌握,但毛士鵬醫師不諱言,即便目前的醫療技術再進步,生產仍存在風險,其中產婦部分,包含有輕微子癲前症傾向的產婦,生產時血壓突然飆高造成子癲症,或是羊水栓塞與不明原因的產後大出血等狀況,都無法在產前予以預防;胎兒部分,其健康風險則包含:許多器官功能或代謝功能,必須等寶寶離開子宮後才有機會得知,產前透過高層次超音波或基因檢測都無法預先掌握狀況。

 

剖腹生產降低難產率

早期對孕婦狀況無法掌握,又只能選擇自然分娩時,有許多可能危及母胎平安的狀況難以避免,如:胎兒臀位(胎位不正)、胎盤早期剝離或植入性胎盤等,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剖腹生產的應用,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可以在懷孕期間就及早發現,並針對可能發生的狀況積極防範,同時配合在適當時間以剖腹生產方式將寶寶抱出,以維母胎平安,因此,剖腹生產雖屬醫療介入行為,但卻確實地降低高危險妊娠產婦於生產時發生危急狀況的比例。

 

不同生產方式所帶來的一般性風險

分娩時發生子癲症、羊水栓塞與產後嚴重出血等產科急症,此些無法預知、發生率偏低、緊急,並潛藏致死率的生產風險,不會因選擇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而有太大的差異,除此之外,以目前的醫療環境而言,「生產行為」非常安全,因此,即便是沒有剖腹產適應症的孕媽咪,對於生產方式反而也有了選擇機會,而不同的生產方式,也同樣存在一般性的選擇風險,即便不致危害產婦性命,但一樣需要孕媽咪於選擇時事先了解。

 

自然分娩仍為優先選擇

雖然剖腹生產與自然分娩的一般性風險都能在妥善應對下獲得控制,但在無剖腹產適應症的前提下,自然產仍是婦產科醫師優先的建議,除了兩相比較下,剖腹產的好處沒有大於自然產、自然產的生產風險沒有大於剖腹產之外,其中自然產產後復原快,使媽媽體力恢復快、銜接母乳哺餵與育兒生活亦相對能較快上手,就能夠帶給媽媽許多好處。

 

本文出處

※原文刊載於2017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7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