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或腰痠背痛老是好不了?!原來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肩頸痠痛或腰痠背痛老是好不了?!原來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想要改善痠痛問題,這兩個重點好重要!

2016-06-13, on 健康醫療



現代人常有肩頸痠痛或腰痠背痛的毛病,卻老是治不好,在治療時更普遍有以下幾項特點:治療效果不理想、症狀反覆出現時好時壞、高科技醫學檢驗有時也找不出病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原來問題就出在治療搞錯了重點!因為身體的痠痛跟其他部位的疼痛很不一樣,很多時候其實你感到痠痛的部位並不是真正出問題的地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又該如何找到痠痛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且加以改善呢?在6月11日TVBS《健康2.0》的節目中,邀請到復健科醫師潘健理、脊椎保健專家鄭雲龍、物理治療師賴郁芬及藝人陳櫻文(布丁姐姐),與主持人鄭凱云一起打造翹臀蜜大腿!。

大部分人在發生痠痛問題的時候,處理方式大多是使用以下三類型:

1、外用(痠痛貼布、藥膏、噴劑)

潘健理醫師表示,據統計國人一年有高達六百萬人因為骨骼肌肉痠痛就醫,平均每人有4.6次,但是調查發現,民眾如果沒有就醫,有6成6的人會貼酸痛貼布。曾有藥廠統計,光台灣一年至少賣出4億3800萬片酸痛藥布,連接起來,可以繞台灣7圈。痠痛貼布和擦藥膏對緩解痠痛是有幫助,原理都是經皮膚吸收,將藥效釋放到局部肌肉內,達到舒緩、解除痠痛的效果。不過這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若長期用藥更該定期檢測肝功能,免得發生遺憾。

2、內服(止痛藥)

單純止痛,沒有治本的效果,長期連續服用易傷腎、心。類固醇長期使用會破壞內分泌平衡。

3、推拿、按摩

物理治療師賴郁芬表示,有人迷信推拿、按摩要「痛才有效」,甚至還有坐按摩椅導致拉傷,這些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另外像刮痧造成皮下出血,會讓筋膜纖維化,久了會讓皮膚肌肉整片硬掉。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做伸展,較不會有破壞性,讓緊張的肌肉放鬆。

除了上述「搞錯重點」的方法外,偏偏還有看了醫生卻仍難根治,潘健理醫生表示因為身體發生痠痛的部位,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發生問題的部位。人體有206塊骨頭,意即有100多個關節,其中有六個大關節,下半身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上半身有肩關節、肘和腕關節,還有很重要的腰椎。舉例來說,長年運動的人,常會感覺整隻腿疼痛,通常不會是單一關節不好,剛開始可能只是某關節受傷,久了連膝關節都有問題,之後,屁股、腰都會痠,這有個特殊的名字叫「疼痛鏈」。所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收不到效果,應該找出「鏈」在哪裡,比如有人腰痛是從腿來,治療腿就好了。

疼痛問題難治,一方面是沒有疼痛鏈的概念,一方面則是只處理了「症狀」,但是致病的根本,像姿勢不良的原因並沒有排除。物理治療師賴郁芬表示,不正確的姿勢對於脊椎、關節、肌肉、韌帶及筋膜都有影響。臨床上有病患因長期骨盆歪斜而造成骨盆腔疼痛問題。甚至影響到骨盆底肌造成下腹不適、頻尿、陰道孿縮(性功能障礙)、便祕等問題。

舉例來說,坐姿下常見的不良姿勢是骨盆後傾(彎腰駝背)對於頸椎的負擔會增加,甚至造成肩頸痠痛和緊張性頭痛。站姿下常見的不良姿勢是骨盆前傾,在懷孕及啤酒肚最常見。鄭雲龍醫生表示根據統計,由疾病引起的腰背疼痛,比率不超過10%,一般人的腰痠背痛,都是因為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以致脊椎功能失常,造成身體各部位酸痛,並非疾病引起,自是難以判定為某一種疾病。

想要改善身體的痠痛問題,有兩個重點:

一、醫療管理之外,也要注意運動及正確姿勢,否則痠痛容易惡性循環。

二、自我意識的提升為核心,延伸到自我運動與良好的人體工學環境,才算完整的自我脊椎保健。

由上所知身體有所謂疼痛鏈,所以「痛點不是重點」。像是常見的肩頸痠痛,甚至「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也就是肩膀痛、手舉不起來的症狀,想要治好,重點可能不在肩膀!近來年輕五十肩患者愈來愈多,30歲以下男女就醫比例暴增2、3成,其中不少是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的族群,或周末運動爆量的三鐵族。除遭受過撞擊、車禍及跌倒受傷,長時間肩膀過度使用者也是好發族群。因為低頭族、電腦族常不自覺頭向前、駝背及骨盆後傾,無意間造成

 

肩胛骨下垮、肩膀下垂。這樣的姿勢容易讓肩關節周圍肌肉及韌帶不平衡,一旦活動肩膀就容易受傷。受傷的部位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長久不動就造成關節囊沾黏。肩關節是全身關節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是穩定度最差的關節。它依靠肩胛骨來活動,因為肩胛骨的關節面是朝上、外前,所以一旦肩胛下垂或是脊椎側 彎都可能使支撐肩關節的韌帶負擔增加,更容易受傷。

像這樣姿勢不良造成肌肉不平衡,還有一個症狀叫做「交叉症候群」。就是有些肌肉僵緊,而有些肌肉又軟弱無力。長期下來會造成動作上的不協調,這種協調性不佳,發生在主動肌和拮抗肌出現不平衡,而又因為其所在位置之不同分成二大類:上交叉症候群及下交叉症候群。正確的上半身體態,無論在坐姿還是站姿,都為直立的,頭應該在肩膀之上,肩部放鬆。而不良的上半身姿勢則會出現頭部前伸(頸椎的自然彎曲消失或減少);圓肩;中背部(胸椎部位)後曲增加;肩胛骨聳起;這就是上交叉症候群,常見於久坐或經常進行重量訓練計劃的人。

下交叉症候群屬於偏離正常體態,有明顯的骨盆前傾和腰椎過度前彎。那些有啤酒肚的人,孕婦或是穿高跟鞋的辦公室女性,經常有可能出現這樣的體態。由於重心前移,就會將身體拉向前方,但是正常走路時不可能彎著腰,於是會用腰的力量將身體拉回來,最後就造成了“前凸後擠"的姿態。長期這樣的姿態會導致肌肉不平衡。

如果經常處於骨盆前傾,腰椎過度前彎的狀態,會增加關節(腰椎,膝關節)的壓力,第5節腰椎和第1 節骶骨周圍的軟組織受到壓力,引起疼痛。影響髖關節伸展時的動態姿勢。同時因為重心的改變,可能還會引起膝關節過度伸直、伸展。

如果保持這個不良姿勢一定時間,將導致以下問題:

  1. 肌肉緊張,肩頸酸痛,嚴重可壓迫頸椎之間的神經,引起頭痛和手臂麻
  2. 頸部曲度減小、僵硬,會引起對大腦供血不良,降低大腦功能
  3. 呼吸不暢,攝入氧氣減少,體內廢物排出受阻,影響對身體供能,容易在體內累積毒素
  4. 腹腔容量會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造成便秘
  5. 圓肩姿勢會使橫膈膜處於緊張縮短狀態,造成對大動脈和腔靜脈的壓迫,使心臟工作負擔加重。

要讓痠痛不再復發,就要從根本著手。首先是姿勢調整,正確的姿勢應該要保持脊椎直立,也就是端正坐姿,不要彎腰駝背地抬起下巴看螢幕,也不要低頭滑手機及平板電腦。此外,上班族還要避免聳著肩膀打電腦。要改善或預防五十肩,還要做肌力訓練,比如用彈力繩做肌肉運動,運動時抬頭挺胸縮小腹,肩膀放鬆骨盆微微前傾。每個動作維持10秒重複10-20次。(放在胸前拉、背後拉、坐在臀下拉,大約3個動作)每天2-3次。

另一種常見又難治的疼痛是腰痛,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長短腳」。可以為結構性(真正腿長不等)和功能性兩大類。大部分人屬於『功能性長短腳』,又稱『外觀之腿長不等』。

造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臀部、腰椎和骨盆周圍肌肉拉力不平衡,使得一邊骨盆被拉高或是脊椎側彎,身體重心將失衡。

二、髖部周圍肌肉失衡使得股骨頸過度前傾或後傾。

三、不對稱足部問題。例如一腳足弓正常,另一腳是扁平足或高弓足。

腿長有左右不同的現象代表骨盆歪斜、脊椎側彎、身體受力不平均。如果時間久了, 除了腰部的問題之外, 髖關節, 膝蓋, 等也會受到嚴重影響,腰酸背痛也在所難免。

有兩個簡單的測試,可以幫助判斷自己有沒有骨盆歪斜、脊椎側彎。

雙腿抬直測試 - 脊椎功能性檢測

此測試是藉由控制腹肌將自身的背部貼平在地面上,藉此來看你的腹肌是否能將骨盆維持在­一個平衡的位置。

臀部屈肌測試(腰大肌緊縮測試) - 脊椎功能性檢測

腰大肌如果緊縮,是讓一個人骨盆容易前傾、姿勢異常最大的因素。而且太緊繃的人在仰睡、雙腳伸直時,會因為肌肉緊縮,使得腰部懸空而無法分散壓力。如果一邊鬆一邊緊,則會讓骨盆產生歪斜、假性長短腳症狀。

另外脊椎側彎,也是近年來人們非常關注的議題。根據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統計,近年來國中小學生脊椎側彎的比例逐年上升,台北市從97到98學年度增加了62%,到了最近更誇張,台中市從100到102學年度上升了235%。

要改善或預防骨盆歪斜的發生,可藉由矯正骨盆歪斜的身心放鬆運動「4字骨盆平衡式」來改善。另外可以做強化核心肌群運動,每天靠牆站15-30分鐘,縮下巴,肩膀放鬆、腰壓平。

精彩節目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本周六晚上2100的《健康2.0

 

《健康2.0》 Youtub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