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背後的精神病態◎沈政男
2014-11-26, on 健康醫療
家暴背後的精神病態
◎沈政男
這個月台灣社會接連發生了兩起長期家暴導致家人同歸於盡的人倫悲劇,一件月初發生在高雄,二十多歲的兒子趁父親熟睡,持刀刺死長期酒後毆母的父親,另一件前天發生在台北,長期懷疑太太不忠的六十一歲木工,與妻口角後縱火雙亡。
這兩件家庭悲劇背後,都有一位不知如何是好的二十多歲兒子,他們長期生活在窒悶陰鬱又時而火爆的環境裡,求助未果,自行處理又不得要領,無奈之下,只好各自尋求解脫之道。
父親酗酒那一例,兒子從小看著父親毆打與恐嚇母親,老早埋藏弒父的心機,然而從氣憤、怨恨、斷絕父子感情,到真的付諸行動,要經過多少內心煎熬?實在令旁觀者不忍。這位父親平常開店做生意,養家活口算是盡職,待人接物也沒有大問題,只是酒喝了以後就變了另一個人。面對這樣的父親,當他酩酊之時變成野獸,你恨之入骨,然而當他清醒以後,誠懇道歉,你又心軟,選擇再原諒他一次。酗酒的家暴案例經常如此,醉醉醒醒,好好壞壞,半人半鬼,讓家人不曉得該怎麼處理。
(圖:資料圖庫)
甚至連家暴社政人員,都被家屬弄得暈頭轉向,想要介入家務事,踩進一步卻又被推到外頭。背後的關鍵人物當然家暴受害者,也就是母親,她一方面仍存夫妻之情,另一方面卻又害怕暴力;當黑夜降臨,酒鬼現身,她嚇得趕緊撥打113,然而當黎明升起,良人找回自己,卻又心軟撤銷通報。
在這件新聞報導裡,完全看不出這位酗酒的父親有沒有接受過精神醫療。酗酒是病,這是民眾與媒體都該有的基本認識;面對一個病人,你該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要讓他看醫生。要讓酗酒者看精神科當然不容易,但也並非全無方法,可以從酗酒引發的身體疑慮,比如酒精性肝病等,來奉勸其就醫,或者由失眠、憂鬱這類常見的心理困擾提供建議。長期酗酒者,中老年以後,多半對酒精的危害有了一些警惕,或者因而願意就醫。
而如果好說歹說還是不願看醫生,而且顯然有了情緒或精神的不穩定,那就趁著酒後暴亂之時,嘗試予以強制就醫。酒癮而有家暴行為者,多半有了精神方面的併發症,如果符合精神衛生法規定,可施以強制住院。
新聞中的兒子,有求助家暴社政人員,其實也可以到精神科詢問如何處理,而社政人員遇到這類個案,也應建議家屬帶當事人就醫。新聞說,出事那天,社政人員建議母親報警,但她拒絕了,於是作罷,其實如果發現符合精神衛生法的強制就醫規定,可主動協助報警送醫。
酗酒這例,兒子同情母親,即使他已經成年,仍選擇留在家裡,多少幫忙抵擋風暴,這是很令人心酸的事,因為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小孩,性格裡一定留下創傷疤痕。而在後一例,善妒的父親長期懷疑妻子不忠,甚至要孩子們到醫院驗DNA,兒子最後受不了,選擇搬出去住,甚至有些不相往來。兩人作法不一樣,後果也跟著不同。
面對家暴,如果所有方法都已用盡,還是不能處理,最好還是先顧好自己的安危,而不是陷在愛恨交加的難題裡,一天過一天,不知何時炸彈爆開。然而這也是受虐婦女經常遇到的困境,也就是要離不離,舉棋不定。
像新聞中那樣離譜的忌妒狀態,很可能是一種妄想病態,不曉得當事人有沒有看過精神科?吃醋很常見,但善妒到要孩子驗DNA,最好就醫,或許吃藥以後會改善。而如果是遇到一位性格善妒的配偶,要知道那是難以改變的特質,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只是活在婚姻的牢籠裡。
要過度多疑的人看精神科也不容易,可以從多疑所衍生的心理困擾,比如失眠、擔心、主觀記性減退這類不適來勸說,而如果達到了發生暴力的危險程度,應該向衛生單位求助,考慮強制送醫。
兩個案例,一例兒弒父,自己也得坐牢,另一例父母雙亡,都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人倫悲劇。家庭是我們一生最初的搖籃,卻也可能是永遠逃離不了的牢籠,這是許多人註定要走過的人生歷程。
※本文出處:請按此。
沈政男:1968年生,台中市人。 台大醫學系畢業,老年精神科醫師。長期以通識自我教育,科學與人文兩棲。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