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比較健康?調查:100位自煮族僅2及格
2015-04-01, on 健康醫療
拒吃外食在家煮,有魚、肉、青菜、豆腐、水果,以為這樣營養就足夠了嗎?台灣有項「飲食認知/行為調查」針對台灣共657位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六成認為在家煮就是均衡,其中更有近八成的自煮族認為自己營養充足,比外食族還高出一成。但實際上,自煮族蔬菜、水果攝取不足、種類單調,嚴重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隱性飢餓」比率高達98%。營養師提醒,長期讓身體處於「隱性飢餓」,恐會造成生理功能失調,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
該項飲食認知行為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657份,其中自己準備族群350份,外食族群307份。分析結果指出,有近八成的自煮族認為已達營養充足,甚至比外食族還高出一成,不過事實上自煮族蔬菜達標率僅25%,水果達標率也僅14%,隱性飢餓比率高達98%,換句話說,自煮族群100人中營養均衡者僅2人及格,與全體成人99%幾乎相同。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日常飲食中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定義為「隱性飢餓」。台灣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說曾醫治過 一位50歲的家庭主婦,個案表示,手指末梢會不時有刺痛感,每天下午四、五點就開始頭暈,感覺像是缺氧,半夜睡覺還會抽蓄,令她相當困擾。再仔細詢問該婦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她通常會在家煮食,與丈夫一起用餐,會準備一盤青菜、一條魚和一盤肉,沒有吃完的菜、飯就當作隔天的便當菜。黃淑惠說,這樣的情形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習慣每餐蔬菜、蛋白質類都只各準備一盤,全家人分食下來份量很容易不足,無形中成為「隱性飢餓」族群,卻不自知。
黃淑惠表示,在家煮不見得比較健康,許多家庭主婦都只知道每餐要有菜、有肉,但對於隨人口數變動而需增加的份量,卻普遍沒有正確觀念。她說,若以一家四口來計算,每人每餐應至少要有蔬菜2─3種加總一飯碗量、水果一拳頭量、豆蛋魚肉則相對減量至手掌心大小即可,而且最好以部分全穀取代精白米,以補充維生素B1。如此的量才能勉強達到台灣衛生福利部每日建議攝取量的標準。
此外,菜色太單調,也是引發「隱性飢餓」因素之一。黃淑惠說,一般媽媽都只習慣煮綠色蔬菜,其實,各種類的蔬菜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不同,建議應多元攝取深、淺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菇類、芽菜類,瓜果類、筍類等,才能攝取到多元人體無法合成的營養素。
保健食品的補充 僅治標不治本
黃淑惠表示,不少主婦都曾與此患者一樣有偏頭痛、暈眩等問題,其實都和綜合營養缺乏有關。缺乏不同的維生素,會出現不同的病症。她說明,維生素B1、B2、 B6、B12、菸鹼酸、葉酸,能參與紅血球製造和維持腦部、神經系統的正常傳導,若長期攝取不足就有可能會產生頭痛的情況。另外,暈眩的成因,除了與B群有關,也與女性常缺乏鐵質,導致貧血有關連;而鈣與鎂為協助肌肉收縮、穩定情緒的必要物質,當身體缺乏這些礦物質時,很可能就會造成抽蓄、情緒易怒和失眠等問題的出現。
黃淑惠強調,蔬果量攝取不足、不夠多元,有些人會靠綜合保健食品補充,但這比較適合已經出現「隱性飢餓」症狀的人「救」急使用,仍屬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建議還是要從天然食材取得,才能達到真正吃得健康的目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