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怕輻射,不如先補腦》健檢的輻射劑量等於原子彈爆...

【好書推薦】《怕輻射,不如先補腦》健檢的輻射劑量等於原子彈爆炸?

2016-06-28, on 健康醫療



怕輻射,不如先補腦

健檢的輻射劑量等於原子彈爆炸?

在台灣,被人家說「很有良心」的時候,可別高興得太早,因為一提到「良心」,我們腦海中立刻浮現的要不是食物還沒到期就腐敗,就是窖藏九年的砂鍋魚頭等畫面。在這股「良心」熱潮當中,很多不讀書又愛賣弄學經歷光環的假貨,如雨後春筍般占據新聞版面。像是某位腎臟科醫師捧著「良心」出來「揭穿」醫院健檢的放射性影像檢查不僅無效,反而會增加癌症風險的「黑心事實」。網路上一片叫好之餘, 據說還有某名校醫學系系友會力挺,我看了哭笑不得,難怪連後藤新平(日治初期的台灣民政長官)也感嘆台灣民眾「易騙難教」,連被視為全台灣最聰明的一群人也不例外。

 

原子彈的原理和影響

原子彈是什麼東西?初登場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著名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中研發出來的新型武器(就當時而言),原理是利用高濃度的放射性鈾與鈽發生強烈的核分裂反應,威力相當於數萬噸的黃色炸藥(TNT),當時遭受投彈的廣島與長崎死傷人數高達數十萬,事後產生的許多效應,包括我們現在已知的那些輻射生物效應也不計其數。

這對名為「小男孩」(Little Boy) 與「胖子」(Fat Man)的原子彈的出現,讓全地球人確定:「未來我們絕對不該再使用核武器了。」當然,這兩顆原子彈與廣島、長崎民眾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價值,從戰後追蹤至今的七十餘年提供給我們非常多對於輻射的寶貴資訊,這對近代放射線科學有巨大的貢獻。

一般來說,除了少數長時間的透視攝影外,我們能在醫院接受到的單次放射線檢查的輻射劑量多半不會超過100 毫西弗,更別說典型的健檢用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的劑量平均才1.4 ∼ 1.6 毫西弗左右。

 

別把無知當良知

說到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又讓我想到更早之前還有一位號稱主任級的名醫,找了一台低劑量的電腦斷層做檢查,同時指控台灣大部分的醫院沒有良心,使用的輻射劑量太高。

事實上電腦斷層的劑量使用和照射部位與預期達到的診斷效果有密切的關係,並不是低就是好,高就是邪惡,1.4 ∼ 1.6 毫西弗的電腦斷層僅能做「低劑量肺部掃描」,其他檢查,例如腹部或頭部,用這麼低劑量的條件,產生的影像只能用「血肉模糊來形容」,事實上如果你想要看完整的胸腔影像、做常規胸部檢查的話,大約7 毫西弗才是合理的。

回頭看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健檢的放射性檢查到底是幫忙早期診斷還是增加癌症風險?」從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顯示,2012 年台灣地區每十萬人有三十五人罹患肺、支氣管及氣管癌(標準化發生率),平均每四十五分鐘發生一例,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完全不能和使用數學模型所做的癌症機率「評估」相提並論。

我們都知道,癌症的早期診斷對於後續的治療與預後有非常大的幫助,你現在用一個僅在輻射防護領域裡做為評估用的數學模型恐嚇民眾不要做健檢,這算是哪門子的「良心」?你要嘛就是提出某黑心醫院的健檢不當使用超過100 毫西弗的劑量做檢查,再不然就是找到2毫西弗的致癌科學證據再來談,都沒有的話,真的可以洗洗睡(網路流行語,原為洗澡、洗臉、睡覺去,意指不要白費力氣)好了。

有時候我覺得現代知識分子的崩壞,來自於自我虛構的正義感,把無知當良知,一天到晚講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又愛頂著專家的光環講一些非自身專業的事情。原子彈爆炸是會讓人灰飛煙滅的,你如果有看過任何一個人到醫院健檢之後就灰飛煙滅了,請務必快打110 報警,因為這不是一個醫療事件,而是貨真價實的刑事案件了。

本文節錄:【怕輻射,不如先補腦】一書

作者/廖彥朋

《台灣鯛民》專頁原作者,網友暱稱為「養殖戶」,自稱「周魚民的老闆」。

大學念的是放射科學,發現自己沒有這方面才華,碩士轉讀醫學物理,又發現這行沒有前途,在醫院工作三年半之後帶著兩把吉他逃到日本,在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當博士生專攻醫科學。

  • 長庚大學醫學物理暨影像科學碩士
  • 雙和醫院醫學物理師
  • 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醫學物理師認證
  •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醫科學博士生(ing)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