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險高,反美牛牛雜進口
2015-02-17, on 健康醫療
美牛爭議再起!政府規劃准許美、加30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油等6項牛雜產品進口,民間則質疑美國仍屬狂牛症疫區,該6個部位雖非主要臟器,仍可能含有微量病原,將使國內食品安全曝露於高風險狀態中。
經濟部、衛福部與農委會研擬放寬美牛內臟定義,
准許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與牛油等6個部位進口
,引發爭議,食藥署強調,該6項產品不是內臟,也不是禁止進口的特定風險物質(SRM);消基會則認為,
以醫學角度而言,腹腔、胸腔裡的組織均屬「內臟」
,痛批相關單位官員被美方刻意誤導、犧牲國人健康,令人悲憤與絕望,堅決反對美牛雜碎進入台灣!
《食藥署:牛雜非內臟》
食藥署指出,衛福部與農委會邀請國內獸醫與動物解剖學專家審查,並將專家意見提送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
確認該6項牛雜產品非屬內臟
,而「骨髓(Bone Marrow)」與「脊髓(Spinal Cord)」不同,脊髓從腦幹到腰椎,內含神經傳導物質;骨髓則存在脊髓以外的骨骼內,沒有神經傳導物質,非屬特定風險物質(SRM),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以進口的品項。
食藥署說明,目前我國非內臟牛雜輸入管理方式,
需為我國核准的工廠生產、30月齡以下的牛隻
,除了備有官方文件,而且輸入時採逐批查驗(三管五卡),查驗合格才能輸入,民眾不必恐慌。
《OIE:美國仍屬狂牛症疫區》
不過官方信誓旦旦仍無法說服民間反對聲浪,消基會指出,農委會於今年1月30日公告美國仍屬「牛海綿狀腦病發生國家」,意即狂牛症疫區;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美國能否排除疫區身份,需7年內不再爆發其他病例,並經OIE審查確定,才能從狂牛症疫區除名
,經濟部、農委會、食藥署應遵守OIE相關規定。
消基會指出,狂牛症不僅可「跨物種」傳染,還可能在人體內創造新的變種病菌,破壞腦部並致死,西班牙科學家於2014年1月發現感染搔癢症(羊型狂牛症)的羊隻,其腎上腺、胰臟(腰尺)、心臟、皮膚、膀胱、乳腺組織、肝、腎、肺及肌肉組織中,均含有異常的普力昂蛋白,而淋巴組織卻沒有,顯示狂牛症病原可能經由周邊神經廣為散布,
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牛奶及乳製品的人,都是庫賈氏症(BSE)高危險群
,而人類庫賈氏症潛伏期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一旦發病,將難以因果關係求償。
《選購肉品,挑選非疫區產地》
消基會表示,異常普利昂蛋白可能存在腦部、脊髓、內臟等區域,
此次官方欲解禁的美牛6個部位雖然不是主要臟器,但都有鄰接臟器的軟組織,其肌肉組織(頭骨肉,面頰肉)及血管組織,都可能含有微量狂牛症病原
,而且宰殺牛隻使用空氣槍,屠宰過程的碎裂組織極易污染牛隻肢體與內臟各處,使國內食品安全曝露於高風險狀態中。
消基會指出,日本政府可以逐隻檢驗牛隻以確保國人健康,但我國獸醫師無法像日本獸醫踏入美國境內進行檢驗;沒有肉品履歷、完整標示與警語,也未建立受害求償基金,業者產品責任保險付之闕如,民眾如何放心呢?
消基會要求,政府應為全民健康把關,拒絕疫區美國牛肉(牛骨及雜碎)進口,不應出賣國人的健康;
民眾選購時,應檢視產地,盡量挑選非疫區的肉品
,才能確保飲食安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