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只要一個新觀念,就能讓你的膝蓋越來越好~
2017-02-23, on 健康醫療
行醫三十餘年, 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
如同人體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至今仍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
▲已嚴重「退化」的膝關節長出新生軟骨(箭頭所指)
早在二○○二年(Kanamiya T)及二○○三年(Koshino T),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二○○六年,Aigner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
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
軟骨跟身體的任何組織一樣,在正常情況下,有破壞也有修復,處於動態的新陳代謝平衡。我發現,內側皺襞造成的「內側摩擦現象」是破壞這平衡的重要因素。
「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
本文節錄:【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
作者/呂紹睿
1958年生於新竹竹東──當時任教臺大醫學院的父親,應鄉親父老之盼,返鄉成為小鎮醫生──因而在醫院出生、長大,也從小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
現職
- 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
- 教育部部定教授
學歷
- 陽明大學醫學士
- 日本福岡大學醫學博士
- 美國芝加哥 Rush-Presbyterian-St.Luke 醫學中心研究員
- 德國杜冰根大學外傷中心研究員
- 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中心骨科研究員
經歷
- 大林慈濟醫院 教學副院長
- 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 嘉義基督教醫院 骨科、外科部主任
- 嘉義基督教醫院 關節鏡及關節重建中心主任
- 澳洲雪梨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 瑞士伯恩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