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地的感動!體驗自然....從生活與心靈出發,找回原始的生命智慧!(張老師文化)
2015-04-13, on 紓壓良方
本書是柯內爾繼以孩子為對象的分享自然著作之後,將自然教育推廣至成人的最新力作。
十五個從生活與心靈出發的活動,讓讀者感受大自然本有且無私的恩賜,進而找回身處現代水泥叢林難有的內心和諧與平靜。
偉大的老師與療癒者
親近大自然的深刻經驗能夠改變與形塑一個人的命運。至今我仍能鮮明地記起,五歲時的經驗如何在我心中喚醒一輩子對沼澤與候鳥的著迷。
那是一個寒冷多霧的早晨,我獨自在外面玩,突然聽到一陣「嘩─喀」的聲音從空中朝我而來,嚇了一跳。我用力要看穿濃霧,希望至少能窺見雁群。
幾秒鐘後,呼喊聲的節奏愈來愈快,就要直接飛過我的頭頂了!我可以聽見翅膀就在我頭上幾碼處拍動。突然間,衝破濃霧的空隙,飛出一大群珍珠白的雪雁,彷彿誕生自天空。在神奇的五、六秒間,可以看到牠們光滑優雅的身形,之後再度沒入霧裡。看到那群雪雁讓我深受震撼,從那之後我一直渴望融入大自然。
大自然的簡單之美會在我們心中喚起寧靜的歸屬感。很多人在融入大自然時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讓他們感覺與樹木山川融為一體。約翰˙繆爾(John Muir)談到內華達山脈寧靜的荒野時便有感而發:「這裡的靜謐是如此深沉,連野草都停止搖動……大自然的一切如此奇妙地融入我們,彷彿真正是我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身體……融入大自然,再也看不見個體的界線。」
接觸大自然的瞬間可以帶給我們一輩子的感動。但僅僅是接觸大自然未必足夠,一個人絕不能帶著不安的思緒走入野外,否則必然樂趣盡失。
我成年後多數時間都在幫助別人體驗自然。為了促成這樣的經驗,我創造了很多愉悅又富啟發性的活動,讓人們可以和大自然面對面接觸。
一九七九年,我出版第一本書《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現在已經轉譯成二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個角落被熱烈運用。同時我創立了全球分享自然協會(Sharing Nature Worldwide),培養國際自然體驗活動的帶領者,對象遍及各年齡層。
最近,分享自然協會的巴西協調員麗塔˙曼東薩(Rita Mendonca)在亞馬遜開設專業生態觀光導遊訓練課,其中有些學員已在當地工作四十年。剛開始他們認為(來自聖保羅的)麗塔沒有什麼可以教導他們,但參加了幾次體驗性的自然分享活動後,一位女士走到她面前,很有感情地說:「妳幫助我找到內在的森林!我們從來不曾以這個方式認識森林!」
追求身心健康的自然分享活動讓我們完全投入大自然。不只是融入大自然,更能敞開心懷接納一切生命,從而擴展對自我的認識。
這些活動讓人對自然的認識得以沉澱與內化,參與者常會體驗到顯著的效果。例如,保羅每年夏天都會去爬阿帕拉契山或太平洋山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他參與分享自然的其中一種活動「我是山」不過四分鐘,事後他告訴我:「現在我能體驗到的高度覺察狀態,以前大概要在野外待一個月才能感受到。」
自然之心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荒野的日子。荒野的一切是如此生機盎然,又如此熟悉。平凡的石頭似乎總是說個不停,就像兄弟姊妹一樣親切。讓人忍不住猜想,每個晶體與細胞必定都跳動著一顆和我們一樣的心臟。再想到眾生皆源自同樣的造物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摘自柯內爾著作,約翰˙繆爾的《學做自然的孩子》(My Life with Nature)
野生動物會吸引我們,是因為和人類一樣擁有寶貴的生命,自然讓人產生親近感。用心領會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生命,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靈魂是多麼豐富。
有天傍晚在北加州的沙加緬度(Sacramento)野生動物保護區,我注意到有五隻天鵝停歇在大池塘上。太陽剛下山不久,我留下來看天鵝是否會飛離水面。沒想到幾百隻天鵝從四面八方飛過來停在池塘上。這時海岸山脈(Coast Range)上的天空變成藍紫色,一群又一群天鵝優雅地從天而降。牠們張開翅膀以減緩速度,向下飄降時彷彿懸在半空。日落後許久,這幅景象已在全然的黑暗中消失,但仍可聽見群鵝降落的濺水聲和「烏厚、烏厚」的叫聲。
當你在奇妙的情況下與自然相遇時,你就像被滲透餵食的細胞一樣,會吸收周遭環境的養分。被滲透的細胞不只是從環境獲得營養,也會提供自己的一部分做為回報。以人類而言,我們會回報以用心領會自然的喜悅與感恩。就像德國神學家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所說的:「沉思中所得……必化為愛熱烈付出。」
日本最早的環境主義者田中正造說:「維護河川的問題不在河川,而在人心。」透過愛,我們會感受到自己與周遭的一切相連。我們對其他的生命會表現出更大的關懷,因為我們明白傷害其他生命就是傷害自己的一部分。
要營造一個真正敬愛自然的社會,我們必須提供市民在自然裡改變生命的經驗。一個人只要深刻進入自然片刻,便能在心中激發出新的態度與人生價值觀。
小時候我有個朋友對星星非常著迷,常會連續幾小時凝望夜空。她告訴我:「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不跑到外面抬頭凝視天空,充滿讚嘆。他們難道看不見星星嗎?」對孩子而言,這世界是神奇的,因為一切都充滿生命力。
美國學者史溫(Brian Swimme)在《隱藏的宇宙之心》(The Hidden Heart of the Cosmos)一書中寫道:「南美的印第安人教導我們,要成為人,『必須自身具備包容廣大宇宙的雅量。』」
想像你在山上,凝視著一座特別迷人的湖泊,當你極度專注時,一切顯得如此生機盎然。然後,對過去或未來的憂慮突然將你的注意力從當下偷走。當你的心思開始游移,你與周遭充滿生命力的美景便失去了連結。想要融入生命之海,首先必須心無旁騖,如此一來,廣闊的生命之海才能湧入並充滿你的心。
下面的篇章會介紹各種富創意的活動,幫助你體驗與大自然的快樂連結。
森林浴
我聽到風在林間演奏交響樂。
──美國詩人朗法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漫步在森林時,大自然的善會流進我們的內在,就像陽光流進樹木。在參天的松樹與茂盛的巨大橡木下,你的思緒自然會變得遼闊而和諧。
日本人提倡走入森林接受身心的療癒,稱為森林浴。我第一次聽到森林浴是多年前在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森林裡的植物會釋出本身的油脂以及空氣中傳播的化學物質,保護植物免於腐壞與蟲擾。研究顯示,森林的芳香對人類也有益。研究人員發現「森林浴」可減輕壓力,降低血糖,提升專注力,強化免疫系統,增進活力,甚至還可抗癌。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認同樹木可提升人的精神。古人認為樹木是通往神靈的管道,可以說森林是人類最早的廟宇與聖堂。
樹木高居空中,百分之九十五的養分來自大氣。樹木吸收日月精華,因而散發出神性的善。佛經也提到樹木蘊含無窮的善:慷慨給予,保護與蔽蔭所有的生命。
分享自然的森林浴活動
到森林散步時,首先找尋兩棵樹之間的神奇入口。穿越進去,讓感官保持敏銳覺醒的狀態。
.感受周遭樹木的存在,
.眼神跟隨樹幹高聳入雲,
.觀察枝葉如何開散。
.凝聽鳥鳴樹聲,
.觀看並感受風如何穿過森林。
.嗅聞吸收林地散發出的撫慰人心的芬芳。
互惠的呼吸
凝視天空……找到太陽的位置。觀察周遭的樹木吸收陽光的能量,製造植物性的糖類,透過光合作用釋出氧氣。
一般大小的樹木每天釋出的氧氣足以維持四人所需。深深吸氣,讓你的肺部充滿賜予生命的氧氣,那是你的森林朋友給你的。呼氣時感恩地回報,提供二氧化碳給鄰近的樹木。
樹葉背面有最大量的小孔(氣孔),空氣由此進出樹木。輕握一片葉子,鼻子靠近樹葉的背面。吸入那棵樹釋出的氧氣,然後呼出二氧化碳給那片葉子。如此吸氣呼氣時,覺察到你與朋友是如何相互連結,覺察所有的生命交織著互惠的關係。
「人與樹之間以呼吸交流,我們是彼此的空氣。」
──貝茨(Margaret Bates)
繼續散步,感受你自己與這一切結合。借用美國植物學家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的話,對萬物敞開心胸:
「繁花都在對我細語,林中千百種微小的生物無不是如此。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觀看與愛惜萬物中學習的。」
成為森林的一部分
如果能變成一棵樹活在這森林裡,你選擇做哪一種樹?
找一個好地方站立,面向陽光。
閉上眼睛,感受到自己牢牢根植於大地,高高挺立於空中。感受陽光帶給你溫暖,沐浴在陽光與戶外的空氣裡。
想像你的身體是一片葉子,感受到陽光流進體內,將光變成生命。一棵高大的橡樹可能有二十五萬片葉子。張開雙臂,想像你是一棵樹的全部葉子──每一片葉子都在接收陽光。
凝聽鄰近的,以及遙遠的森林的聲音。
張開眼睛,看看森林周遭的生命百態:樹木──灌木叢──鳥兒──石頭──花草。
這一切都與你共生,既合作又和諧。盡情享受眾生共有的善與和諧。
‧‧‧
找尋森林裡一處美麗的所在,進行下列思考:
「大地的一切都和天上一般神聖。」(約翰˙繆爾)
這個見解尤其適用於樹木。樹木與森林帶給你何種感動?你覺得樹木表達何種高貴的特質?
關於森林浴
所有的植物都有殺菌素:這種具抗菌性質的活性成分可殺死或抑制細菌、微小真菌(microscopic fungi)和原蟲的生長。有些樹木會將揮發性的殺菌素釋放到空氣中,遠距產生作用。研究顯示,針葉林的空氣(尤其是幼松林)幾乎是乾淨的,找不到有害的微型植物群(microflora)。
一九八二年,日本林務局局長認為,「沐浴」在富含殺菌素的環境,有益健康,因而提出一個構想:透過森林浴放鬆大腦與抒解壓力。
二○○四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進行科學研究,希望證明森林對人體具有療效。研究結果顯示,對於身體的健康確實具有多方面的正向結果。
現在日本有四十二個獲核可的森林治療場所,提供身心療癒。有些地方,進行森林治療的病患會停留兩晚;他們抵達時先接受身體檢查,閒餘時到林中散步,離開前再體檢一次。最後的檢查顯示患者有明顯的進步。很多日本公司將森林療法納入員工的醫療福利與健康計畫。
若要透過森林浴獲得最大的益處,最好能刺激與善用全部的感官。
讀者若想要獲得更多相關訊息,可聯絡國際自然與森林醫療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ature and Forest Medicine),網址如下:www.infom.org/resources。
本文摘自張老師文化《來自天地的感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