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目前的困境...

中醫目前的困境

2015-03-29, on 健康醫療



我記得自己剛進入中醫學院時,只知道未來工作應該離不開把脈、看診、針灸和開處方。穿著西醫師的白袍,面對普羅大眾的病痛,表面上很像個西醫師,但認真想想,這樣的外在包裝,能否顯現出中醫治病的武器?讓民眾清楚知道中醫能幫助什麼?
 
西 醫在精密檢測的儀器下,所有細菌、病毒幾乎無所遁形,藥物是化學合成,可以精確算出對微生物的致死劑量,但中醫光靠三根手指、幾根針、一些草根樹皮、一些 昆蟲、動物屍體,甚至動物排泄物,就可以治病嗎?偶爾幫病人按摩,讓病痛舒緩,但在衛生官員眼裡,卻是不能宣稱療效的雕蟲小技,中醫真的是治病的醫學嗎?
 
有 許多人不希望我對中醫這般落井下石,以為說出中醫界今日的困境,是搬石頭來砸自己的痛處。其實我的用意是在提醒我們中醫同道要知己知彼,不要妄自菲薄,更 不要自憐自哀般的無病呻吟,其實中醫至今還在社會流傳,有著不敗的神秘魅力,要不是它有獨特性,也不會有歐美人士相繼研究。因為中醫的前景與療效,常常不 斷出現「神蹟」,讓大家有目共睹,是真的值得世人瞭解、珍惜和發揚光大的。
 
我自己畢業於中醫醫學院,過去上課時,課程都是中西醫學夾雜 的必修課程。西醫學診斷明確、數字精準、影像清晰、藥物使用的目標作用明確,彷彿所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疾病,只要被發現侵入人體,在檢驗後幾乎逃不出 醫師的手掌心。面對人的生、老、病、死,幾乎無所不包,甚至人死後,還可以解剖屍體知道死亡的原因。
 
對比西醫,中醫就顯得老態龍鍾,治 病速度似乎跟不上科技進步,大家也口耳相傳,中醫只能慢性調理,遇上急症,終究上不了檯面。研究中醫的傷寒、溫病學,不配合西醫科學研究數據,一定上不了 科學期刊。似乎在現代醫療體系中,中醫只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甚至只是輔助西醫的配角而已。
 
其實台灣政府官員,大都是以此心態在看待中醫,但是反觀世界各地,卻如火如荼在研究中醫。像中醫在韓國,被稱為韓醫,是當地有錢的上流社會人士在看的醫療體系;而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東洋醫學,也有 一定的醫學地位,而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中醫針灸熱,都是在現有醫學下,尋求另類醫療的替代醫學主力,在國外可看到,中醫熱方興未艾!

中醫課程雖然都是以五行陰陽為開場,也都是靠古書、古文、古醫案在撐場,猶如一門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玄學。西醫就像是現代電影,燈光、音效、劇情精彩十 足,可馬上吸引許多目光,然而中醫似乎比較像落寞的野台布袋戲,零星觀眾只是偶爾「路過」,台上師傅賣力演出,雖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台下觀眾卻屈指 可數!此等際遇,有點像今日的臨床中醫師,雖然處境淒涼,但似乎只是一時沈潛,若是越來越多人能瞭解中醫,未來的大鳴大放,將指日可待。
 
其 實中醫一直在找一個可以被現代醫學解釋的理解方法,只是還沒被找到很貼切的方式,因此被冠上「不科學」名。中醫一直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利用陰 陽五行理論,使用在肉眼之外就能治病的方式,但中醫這種神乎其技的治病方法,在今日強調「實證醫學」的年代,其實顯得格格不入。
 
西醫認 為科學應該要有重複性,不管什麼疾病,是誰治療,只要相同藥物,相同技術,都應該是可以被治癒的。可惜,中醫似乎不能被他們所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是中醫 認為,人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就算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雙胞胎,也不可能每次都一樣感冒生病,然後同時用藥,同時康復。其理由是彼此體質不同,抵抗力 當然有差異。若一直把中醫限縮在西醫框架下,中醫只會步入日漸式微的下場。
 
有時我常在想,在科技迅速進步的年代,中醫能有多少舞台?過 去的我,曾帶著疑問學習、瞭解中醫,也不斷在書本裡尋求學習中醫的信心,到醫院實習時,總會問問已踏入中醫臨床的前輩們,什麼是中醫?一般人對中醫的看法 與定位為何?得到回答多半是望、聞、問、切等一些大眾對中醫的簡單印象。
 
不過曾有一位資深主任醫師回答:「中醫只不過是一種騙吃騙喝的 行業而已。」他總是語帶輕鬆,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難怪無法與其他中醫師,在求診人數上做較量。但他的回答,曾讓我耿耿於懷,心想自己是中醫師,都這樣看 待中醫,又怎能期望其他民眾對中醫有所期待?後來這幾年逐漸體會,也許那位醫師,是崇尚道家的「無為思想」,把看中醫當成一種「願者上鉤」的隨緣心態,自 然有懂得中醫的人,慢慢瞭解中醫的好吧!才讓我逐漸釋懷。

十多年過去,自己從清澀無知的初生之犢,慢慢蛻變成識途老馬,不再與不懂中醫或不相信中醫的人爭辯,中醫到底科不科學?能不能治病?一切隨緣,總會遇到有 緣人,會相信中醫可以治療他們的毛病。真正了解了中醫,才能體會中醫真的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發生,解決許多目前西醫無法治癒的疾病。
 
曾有 醫學院同學好友,在畢業後多年,家中小孩有天突然發高燒,體溫高高低低不穩定,症狀也反反覆覆,身為中醫的他,也跟一般民眾一樣,先尋求西醫治療。但住院 檢查、吃退燒藥,都找不出原因,西醫說這是免疫問題,可能要吃類固醇控制,他聽到更慌了,打電話問我用中醫方法可行嗎?我聽了小孩情況,直覺是中醫典型往 來寒熱症狀,建議吃小柴胡湯,結果才吃了一包科學中藥藥粉,小孩子發燒的情況立即改善。西醫住院治療檢查兩週,都沒找到病因與切確治療方式,小孩最後居然 靠中醫方法緩解症狀,讓我同學和西醫們都驚訝不已。
 
目前中醫在台灣,仍面臨許多嚴苛挑戰與批評,許多中醫師同意法令跟著西醫思維在走, 使醫學專科化的趨勢正逐漸瓦解。這種情況,在大醫院的中醫科特別明顯。因為現在醫院不斷教導民眾,把自己身體分割成越來越小的部分,假如一個病人同時罹患 數種疾病,到大醫院看診時,就必須掛好幾科的號。
 
很多病人一天求診下來,可能看了腸胃科、泌尿科或耳鼻喉科等,如有身體酸痛,可能還會去看中醫的傷科或針灸。姑且不論有無重複開藥的浪費現象,很多病人一整天下來,時間完全被看診、吃藥排滿,中藥常是最先被病人排除看診的第一選項。久而久 之,中醫也逐漸淪為只能處理酸痛小毛病的次專科了。
 
曾聽過一個笑話,說有個人因吃東西不注意,不小心把假牙連食物一起吞下肚,趕緊跑去 看牙醫。牙醫在口腔裡檢查了半天,因為看不到假牙,建議他看消化科;消化科醫師拿了聽診器聽了聽肚子,沒有發現異樣,建議他先去X光科照片子,結果他轉診 照了片子,沒發現假牙,消化科醫師建議他去看大腸直腸科,結果經過一番折騰,找不到確切病因,只好灰心地去看了中醫。中醫聽了他的敘述後開立瀉藥,回家後 他拉了肚子,才在糞便中找到那顆假牙。他花了一整天時間,才發現假牙,感觸地說:「以後只要看中醫就好……。」

今日中醫醫療政策制定,多少有些中醫界人士參與,但卻訂定一些違反中醫基本思維的政策,讓我個人覺得匪夷所思;更慘的是,臨床上的一些中醫師們,卻也心甘情願配合,讓中醫迄今還無法登上醫療界的大雅之堂。
 
猶 記自己剛畢業時到醫院上班時,當時的長官還規定我們,只要是排定什麼科診的醫師,就必須用該科的醫療方式。例如今天看內科,就不能用針灸。結果曾有一個病 人扭傷腳踝臨時來醫院的中醫科看診,但當時的中醫門診,只有內科與婦科有醫師看診,當下資深護士也不問我是否要收此病人診,就直接跟病人說:「我們傷科下 午才開診,請下午再來!」
 
當下我幾乎傻眼,醫院不該是以救人為第一要務嗎?居然會以分科這樣的理由來推掉病人,除了限縮中醫本有外科也 可以內治的方式,更讓病人覺得中醫也是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學。當然我還是看了診,當下用兩根針讓他立即緩解疼痛,惹得這名資深護士不太高興去告 狀,讓我從此在長官面前黑掉許多。
 
此外,中藥加西藥、中藥含重金屬、中藥含雌激素、中藥很多是毒藥、中藥吃多、吃久要洗腎等負面傳聞,每年總是舊聞新炒,讓中醫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往往讓基層中醫師疲於應付,卻也不見中醫高層出面解釋,只能無奈地對自己看診的病人做些解釋與回應。
 
雖然我說了一些中醫的困境,但大眾會有這樣觀感,應該是多數人對中醫的了解不夠多,解釋的人和方法不合大家口味,因此我才會有想讓更多人暸解中醫的念頭。透過了解中醫,這樣中醫才能有效擺脫目前許多困境,為大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雖 然中醫開宗明義講的都是陰陽五行、四氣五味、表裡虛實等等既抽象又玄學的名詞,讓人以為中醫只是一門不入流、不科學的醫學,其實中醫是取法大自然,根據陰 陽五行、天人相應等法則,創造出的一套一貫醫療體系,與西醫從實驗室和解剖動物活體、人類屍體而發展出來的理論是不同的。
 
臨床上常見許多病人一出手,卻不開口,一副只要中醫師把脈斷生死的態度,其實這些現象都是對中醫一知半解所造成的。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想清楚說明什麼是中醫?你對中醫認識有多少?中醫到底是如何治病?中醫與你的生活有何關係?想要知道它的奧妙,建議你繼續看下去。

 

 ---本文摘自「望聞問切:鄭集誠醫師帶你認識真正的中醫」一書,大都會文化 

  ●中醫科學嗎?中醫有效嗎?
  ●陰陽、五行、經絡、藏象是什麼概念?
  ●精、氣、神、血、津液又是怎麼回事?
  ●中藥、飲食、按摩、刮痧、炙療,又該如何進行?


  關於中醫的種種,你好像知道,卻又懵懂不清,
  讓鄭集誠醫師來「翻轉」你對傳統中醫的看法!

「中醫」對很多人來說,一直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它」好像從小到大都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對「它」的了解確始終不足而抱有疑問,比起中醫,西醫似乎更貼我們的生活經驗,可是有時我們又相信中醫多過西醫,這是為什麼呢?

身體不舒服,但西醫的各項檢查指標完全正常時,該相信自己的感覺,還是信任西醫的數據呢?

 

在這本書裡,鄭集誠醫師希望大家相信自己的身體訊號,因為中醫理論把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事出必有因,當身體出現症候時,一定是健康失衡出了問題,應該在成為疾病之前根治,這才是「上醫治未病」的最高境界。而疾病的原因也往往不如表象,因此不能用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分科方式治療,因為那樣通常只會治標而不治本,追根究柢,中醫認為疾病需要治療,而不光只是控制數據,所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機會根治,「高血壓」也不是疾病而是症狀,感冒更是容易輕忽的萬病之首。

本書總共六大章節,讓鄭醫師帶你從根本認識中醫,了解中醫,進而翻轉你對中醫的認知!

 

慎醫藥
是藥,就有三分毒,無論吃藥還是選醫師都要謹慎。


識中醫
「中醫」的「中」字,意思是不偏不倚,像個天秤一樣,所以中醫並不全然單指中國醫學,它還有中庸、不偏頗的含意存在,因此,中醫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只要身體平衡,自然就健康。


節飲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瞭解自己的體質,食用合適的食物,才能吃得健康。


順四時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永恆不變的規律,
回歸自然,順應四時,才是最符合養身長壽的正途。


調情志
生理影響心理,心理也影響著生理,學著不受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心理因素影響,才能做到「恬淡虛無」的境界,也才是真養生。


一般常見疾病的中醫觀點與治療方式
感冒、頭痛、鼻炎與鼻過敏、癌症與腫瘤、高血壓與中風、糖尿病、青少年發育。

作者簡介
鄭集誠

中山醫學院醫事檢驗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畢業,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畢業。不是出身中醫世家,學習西醫時間比中醫還要多,卻是一頭栽入傳統中醫世界而難以自拔。

曾在署立新竹醫院中醫科,開立生平第一張有中醫執照的處方,下第一支有執照的針。隨後秉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北上在當時台北市立仁愛醫院中醫科上班,並在尊生堂中醫駐診,開立「轉骨」門診,轟動一時,也造成民眾對轉骨觀念的認識。

後來在土城開立易元堂中醫診所,擔任院長一職迄今。曾經從事西醫臨床檢驗工作,最後選擇中醫為終身志業,一心嚮往傳統中醫能真正落實在今日台灣所有民眾身上,因為只有如此,大家才能真正擁有健康亮麗的人生。

 

歡迎按讚加入大都會文化.大旗出版社粉絲行列。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分享: